山清水秀的独龙江乡。通讯员 和庆强 摄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中国西南最后的秘境”、独龙族的唯一聚居地,辖6个村委会,26个自然村落,41个村民小组,1137户4153人。
独龙江乡,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的地方。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批示、一次会见、一次回信”,鼓励独龙族群众“顺应自然规律,科学组织和安排生产生活,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9年来,独龙江乡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相结合,让群众腰包“鼓起来”、精神面貌“好起来”,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绘就出一幅生态美、百姓富、环境优、乡风好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每日一晒”晒出文明花
清晨,迪政当村克劳洛乡村振兴示范点村民熊生华起床洗漱,麻利地叠被子、清理客厅和庭院,收拾干净后拍照发到微信群里,参加村里的“家庭内务每日一晒”评比。
“克劳洛乡村振兴示范点是党委政府给我们建设的旅游名片,每一位村民都有责任把环境、内务卫生搞好,给游客提供一个美丽、干净的游玩场所。”熊生华说,“克劳洛”建成后,村民自发做到人居环境一日一扫,内务卫生一日一晒,让“克劳洛”成了独龙江一道亮丽的风景。
独龙江乡实行党员联系农户机制和党员分片包户责任制,一对一、一对多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党员带着独龙族群众做好家庭内务整理、扮靓美丽庭院,并通过微信群让群众相互分享内务整理情况及心得,得到了独龙族群众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大家习惯地称该活动为“每日一晒”。
孔当村村民木安英的家门口贴了一张小字条,上面写着“进门请脱鞋,谢谢”几个字。室内窗明几净,客厅桌子、沙发铺着七彩独龙毯,被子叠成条块,庭院草木芬芳。
“环境美了,日子会更舒坦,干什么都有精神。”木安英说,以前,村民的脏衣服、脏鞋子随手挂在栏杆上、丢在庭院里,“现在不一样了。”
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近年来,独龙江乡党委政府用活用好党群活动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阵地,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加“个人卫生、家庭卫生、公共卫生、健康饮食、遵规守法”五大习惯养成活动。
如今,“每日一晒”在独龙江乡得到广泛推广,内涵更加丰富,从家庭内务、庭院整治延伸到村道清扫、河道清理、村庄环境、富民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建设……独龙江乡群众“晒村寨、晒生活、晒文明”,每天用微信群比文明、比生产、比精神,晒出了更好的日子、更美的独龙江,晒出了新时代文明新风尚。
“一周三活动”改善群众精神面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我们要不断美化村寨,学好旅游服务技能,做好草果提质增效,才能过上更美好的日子。”11月15日晚,巴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原村党总支书记王世荣用普通话和独龙语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群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文明乡风的助推、精神文化的涵育。这几年,独龙江乡开展以“感恩共产党奋斗新时代”为主题的基层党建创新、人居环境提升、文明素质提升活动,把周一定为“天蓝地绿水清人美”环境卫生日,周三定为“感党恩”讲习活动日,周五定为“走出火塘到广场”文体活动日,进一步增强基层群众的社会责任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让基层治理“活起来”,文明乡风“树起来”。
初冬,走进巴坡村,一江碧水蜿蜒绕村,鹅卵石砌成的小路和围墙,木花盆和竹栏杆围绕的庭院、菜园干净美观,与远处的雪山、近处的林海构成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画卷。
村民迪志军从江边背来小石头,砌了一排漂亮的临街围墙,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半圆形庭院,种上果树和花草,小院焕然一新。
“在这样的环境里过日子,那真是幸福。”迪志军说。
“一周三活动”犹如一根时间轴线,贯穿到独龙族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营造了“人人践行文明、人人追求文明”的良好氛围,充分展示了群众幸福生活的新气象,积极向上的新风貌。
如今,独龙江乡着眼于全域旅游发展,以“美丽庭院”建设为着力点,以群众自己想、自己建、自己管的方式,推动绿美独龙江建设。广大独龙族群众积极响应,自己动手去江边捡木柴、背鹅卵石,做木槽、建围墙、建菜园、种花草,掀起“美丽乡村”建设热潮。
点滴行动汇聚新时代文明力量。“现在,家家庭院美、户户花草香,全乡人居环境‘比学赶超’的氛围越来越浓。”贡山县委常委、独龙江乡党委书记和文宝自豪地说,通过绿美河湖行动、“绿美庭院”“绿美乡村”建设,独龙江村容村貌大变样,一村一景,一寨一韵,“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独龙江两岸徐徐展开。
更好的日子,更美的独龙江
“前几天下大雨,草果生产路塌方了,今天大家一起去清理。”11月10日,巴坡村拉王夺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高礼生在微信群发出义务劳动倡议,30多名村民迅速响应,带着锄头、铁锹等工具,跟着高礼生到塌方地,苦干两日,才平整好生产路。
“现在,独龙族群众的集体意识、公益意识非常强。大家一起打扫环境卫生,一起管理草果,一起参加文体活动。”高礼生说。
“草果,我们的‘幸福果’。”献九当村沿江草果林下,村民方新明蹲在地上,用手机拍摄红艳艳的草果,发到微信朋友圈。在他眼里,这是世间最美的红色。
2011年,方新明开始种植草果,收益最高时年收入有7万元。“共产党的好政策,让我们有了在家门口增收致富的好产业。”方新明说。
沐浴着党的恩情,如今的独龙江,俨然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景象。
9年来,独龙江乡基础设施大变样,修建了32座产业桥、15条产业路。草果、重楼、黄精等富民产业遍布每一个村寨,守边固疆、长远致富有了坚实产业支撑;建成独龙族博物馆、乡文化站,有6支农民文艺演出队,独龙族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乡村旅游业方兴未艾,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拓宽了独龙族群众增收渠道。
刀耕火种、人背马驮已成了一去不复返的历史。独龙江乡一步跨千年,独龙族群众更加懂得幸福生活怎么来,未来日子怎么干。
过去,独龙族群众看见陌生人会害羞,不敢说话。今天,独龙族群众争着学说普通话,学习新的劳动技能,外出务工增本领,买车跑运输,开农家乐、客栈,当微商,做直播,收入来源逐渐多样化。
以往,独龙族群众比的是谁家柴火多、谁家包谷好、谁家多吃一顿肉。如今,独龙族群众比的是谁家的庭院美、谁家的产业多、谁家被评为十星级文明户。
巴坡村村民王国光建设的“幸福不忘共产党”主题庭院,成为巴坡村旅游打卡点,前来参观、住宿的游客络绎不绝,乡亲们的草果、蔬菜、独龙鸡等农副产品不愁销路。
“我给它取名‘幸福不忘共产党’,目的是让子孙后代永远感恩共产党,永远听共产党的话,一心只跟共产党走。”王国光说。
今天,独龙江畔处处盛开着文明之花。保护好生态环境,守护好边境,讲文明、树新风,过上更好的日子,建设更美的独龙江理念已深深扎根在独龙族群众心中,流淌在血液里。(云南日报记者 李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