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 摄
王家萱 摄
景洪市于2019年被中央文明办确定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市)。按照试点要求,景洪市着眼新时代文明实践“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创新方式方法,精准服务群众,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走深走实,打造“景洪样本”,为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凝聚精神力量。截至目前,全市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60个。
首创“三特”
筑牢文明实践主阵地
推出“特色、特点、特别”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名片。在“特色”上下功夫,坚持理论宣讲讲全、讲准、讲深、讲透,激励各族群众积极为文明景洪建设添砖加瓦。党的二十大召开后,景洪市率先组织“章哈宣讲队”在勐罕镇开讲,随后迅速在全市铺开。截至目前,已组织25名国家、省、州级傣族章哈非遗传承人深入14个乡(镇、街道)89个傣族村寨宣讲102场。建立理论宣讲项目管理机制,面向全市培树一批具有时代感、吸引力和示范性的理论宣讲特色项目,通过品牌化实施、项目化推进、集成化宣传,吸纳企业家、教师、学生、记者、政法干警、乡村振兴带头人、劳动模范、文艺工作者等参与宣讲。深入推进“理论名嘴进万家”项目,统筹指导各乡(镇)突出“一乡一品”“一镇一坛”“一村一特”,形成理论宣讲品牌矩阵。发挥“理响景洪”理论宣讲品牌优势,组建章哈说唱团、好少年宣讲队、阿卡讲师团、劳模工匠宣讲团、银发讲师团等宣讲队伍,不断壮大理论宣讲人才库。
在“特点”上下功夫。聚焦主线,焕发守正创新精气神。传承红色基因,讲好英模故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乡村大喇叭、百姓大舞台等平台广泛开展文娱活动,举办“弘扬抗战精神·强国复兴有我”“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7周年”“英雄在我身边”等文艺展演,广泛开展召存信、柯占军、李敬忠、蔡晓东、岩卖香、单西云、玉喃溜等先进典型宣传,打造“随行课堂”“红色讲堂”,增强“时代楷模”典型宣传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引导各族群众从榜样中汲取奋进力量。用歌舞、小品、诗歌朗诵的形式,宣讲英模故事233场次,2.53万人次参与。举办“乡愁西双版纳”“书香景洪”“我是朗读者”读书会275场次,进一步营造了人人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
在“特别”上下功夫。以“理论+故事+成效”的形式不断扩大“理响景洪”品牌。16个(乡镇、街道、农场)的35支傣语、哈尼语、拉祜语、基诺语等少数民族“名嘴”宣讲团走进村寨,以“竹楼讲堂”“火塘夜话”“板凳谈心”“章哈说唱”“傣语快板”“三跺脚对歌”等形式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让各族群众听得懂、喜欢听、记得住。全市开展党的理论政策宣讲449场次,受众达4.56万人次,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推出新招
打造文明新亮点
运用“中国志愿服务网”“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打造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通过自助式“点单”、精准式“派单”、无缝式“接单”、爱心式“评单”相贯通的工作模式,发布15673项志愿服务需求,累计服务群众261.2万人次。形成“雨林章哈”西双版纳州山歌宣讲志愿服务、“遇见西双版纳”文明旅游志愿服务、“‘象’往雨林”生态环保志愿服务、“火塘夜话”理论宣讲志愿服务、“圆梦人·陪伴同行”留守儿童微心愿志愿服务、“指尖上的色彩”傣族织锦文化传承和保护志愿服务等20余个品牌项目、100余个常态化项目。坚持适度回馈原则,制定志愿服务嘉许激励措施,明确对志愿者的评选表彰、积分管理、证书发放等,推出志愿者积分兑换商品制度。多年来,全市共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42861场次,惠及百姓257.2万人次。目前,志愿者注册12.2万人,服务时长2449402小时。加大线上文明实践活动的传播力度,把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送到群众身边,构建全市宣传资源共享、共融、共促的新格局。抓实宣传工作,在微信公众号发布动态信息181篇,通过文明景洪城微信公众号、景洪发布等平台进行网络直播7次,累计观看人数达53万人次。(刘启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