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充分肯定云南大学办学历史成就,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给予高度重视,为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指明新方向、提出新要求、提供根本遵循。百年云大新征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边疆民族地区具体实际相结合,以调查研究聚焦问题靶向、以理论研究推动话语提升、以学科布局促进实践转化,加快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扎根于云岭大地开花、结果。
一、以调查研究聚焦问题靶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继承发扬了马克思主义重视调查研究的理论传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例如寻乌调查、兴国调查等,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指导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江苏、广东、东北三省开展小康水平调查等多次调查研究基础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调查研究作为一种工作制度和惯例,在各地开展多项调查研究实践,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实际问题。新理论总是产生于理论和实践的交汇处,每一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都伴随着对中国具体实际的准确把握。
以调查研究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云南大学的鲜明办学特点。1938年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以费孝通先生为代表的研究者齐聚云南大学,把学术研究与改造社会的实践相结合,通过对乡村深入调查研究,奠定了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学、民族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理论基础。云南大学赓续先辈学术报国精神和调查研究传统,坚持立足边疆、服务云南、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在世纪之交,举全校各学科之力开展“跨世纪云南少数民族村寨大调查”,完成了55个少数民族的村寨调查,为新世纪国家制定和完善民族政策提供了大量科学数据和材料资源支撑。2023年,云南大学启动“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云南)”项目,以云大学术传统为基底,以云大学术精神为依托,以现实社会问题为导向,创新调查模式,深化新时代中国乡土社会认知,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百年新征程,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必须以调查研究精准聚焦问题靶向。紧紧围绕党中央着眼于新的时代背景和全国战略布局,为云南确定的新坐标、明确的新定位、赋予的新使命,以将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为目标,广泛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聚焦具体问题,找准优势与短板,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边疆民族地区融合新样态。
二、以理论研究推动话语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彻底的理论是中国话语权的核心,话语权是理论的表现。“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实的学理性分析,确立了“两个必然”的科学性,与空想社会主义划清了界线。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与改革中,将其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用全新的视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规律的认识,持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两个相结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云南大学始终坚持学术兴校、服务立校的方针,聚焦国际学术前沿,在边疆治理、地缘政治、周边外交、区域国别研究、生态环境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和云大品牌,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边疆民族地区实际需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积极服务云南发展。生态学、政治学处于全国第一方阵,生命科学、古生物研究、天文学三个世界一流科学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保持全国高校前10,2022年位列全国高校第3。国际顶级期刊Nature、Science、PNAS发文数连创新高,教师科研竞争力和高水平成果产出能力大幅度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百年新征程,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必须以理论研究推动话语提升。利用好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学术背景,加快马克思主义学科与各特色优势学科的深度融合,推动构建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特色话语体系,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学术优势,打造边境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色学术名片,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
三、以学科布局促进实践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从现实的人的具体实践出发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社会思潮的根本区别,例如《德意志意识形态》以澄清“真正的社会主义”造成的思想混乱、推动欧洲革命的实践浪潮为目标,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思想进行严厉的批判。中国历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都是以各阶段社会实际需要为指向。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正式建立以后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道路进行学科布局;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学科布局以坚持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导向,进行科学、高效、精准学科布局推动实践转化。
云南大学坚持学科引领,深入建设一流学科,振兴基础学科,发展新兴学科,培育特色学科,进一步推进学科布局优化,建立与国家和云南发展需要相适配、具有云大特色的新学科体系。不同区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布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独特的学术导向,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三个定位”为根本遵循,紧扣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主线,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东南亚马克思主义运动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方向,积极推动二级学科精准布局,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等六个发展中心,积极主动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百年新征程,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必须要以学科布局促进实践转化。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整体学科体系中的战略地位,精准把握学科方向,积极引导特色学科方向研究,根据边疆民族地区现实发展需要创新学科体系,以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布局推动实践转化作为切入点,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全局的支撑。(作者 吕思桦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常臣尤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