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届!云南这位作家获杨升庵文学奖诗歌奖

来源:云南网 2023-12-07 11:19:19 【字体:

编者按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为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展示云南文艺界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文艺担当、努力建设文化强省中涌现出的大家力作、新人新品,云南网特别策划推出《七彩文韵》专栏,为打造 “文艺滇军”,繁荣云南文艺事业提供一个传播交流的窗口和平台。

12月5日上午,杨升庵文学奖颁奖典礼暨首届成都国际文学月开幕式在新都区升庵书香剧场举行,现场揭晓了首届杨升庵文学奖获奖名单。云南作家海男的诗集《在辽阔的时间中熔化》获首届杨升庵文学奖诗歌奖。

首届成都国际文学月启动仪式

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繁荣文艺创作,今年4月,四川省作家协会、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都市新都区人民政府共同设立“杨升庵文学奖”,面向全球华语文坛征稿,致力于打造“地域性奖项、全国性影响、国际性视野”的文学品牌。

杨升庵文学奖评选体裁包括诗歌(含古体诗)、散文、戏剧文学(舞台及影视文学)作品。首届“杨升庵文学奖”征稿共收到国内外稿件200余篇,最终评出诗歌奖、散文奖和戏剧文学奖各2部,共6部获奖作品。

6位作家、诗人领取首届杨升庵文学奖

杨升庵文学奖颁奖典礼暨首届成都国际文学月开幕式现场公布了首届杨升庵文学奖“散文奖”“诗歌奖”“戏剧文学奖”三个类别的获奖名单,并向每个奖项的两名获奖者颁奖。

穆涛的《中国人的大局观》、黑陶的《百千万亿册书》获得首届杨升庵文学奖散文奖,海男的诗集《在辽阔的时间中熔化》、凸凹的诗集《水房子》获得首届杨升庵文学奖诗歌奖,陈玉福的《绿色誓言》、王雨的《填四川》获得首届杨升庵文学奖戏剧文学奖。

为什么海男这部作品可以获奖?

颁奖词:多年来,海男游走于多种文体之间,以细腻、深刻、扎实、灵动之思维与文体形式,持续构建自我的文学标识与精神世界。其诗集《在辽阔时间中融化》保持了一贯的丰沛与繁茂姿彩,以浓郁语词、丰沛情感和精当表达,但凡登山临海,外物内里,幽微之间,皱褶之中,皆可外向内化,神思妙运,形诸于笔端,逸动于纸页,从中可见诗人生命之深切体验,现实之繁杂丰茂,内心斑斓之灵动。

海男,作家,诗人,画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毕业于鲁迅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文艺理论研究生班。著有跨文本写作集、长篇小说集、散文集、诗歌集九十多部。有多部作品已被翻译成册,远销海外。作品获刘丽安诗歌奖、中国新时期十大女诗人殊荣奖、中国女性文学奖、扬子江诗歌奖、中国长诗奖、中国诗歌网十大诗集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广州文艺》欧阳山文学奖等。现居云南昆明。《大家》杂志创办者之一。现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

诗集《在辽阔的时间中熔化》,是一部来自时间和自然版图的心灵史诗作。海男的诗歌语境中总会以细微独异的触须,以诗学的引领力进入云之高原的居处,从大地万物万灵的身边,用诗学讲述人类的故事。海男曾说过:“真正的神秘主义者是在无限的屏障中,勇于面对自我的渺小,面对时间不断求索者。任何源自生命的热爱,都像你天空中的一颗星,旁边的河流,地上的草丛,消磨你的时间,考验你的心魔。”海男在这部诗集中,寻找着时间和生命中的原乡,这是一部诗人探索自然时间、礼赞心灵史的灵魂之书。

杨升庵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张厚重的名片,无论其文学成就还是其崇高人品,都是值得后世推广学习的典范。而这位明代才子更是与云南有着深厚的缘分。

杨升庵生平及谪滇经历

杨慎(1488—1559年),字用修,别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一门七进士,宰相状元家”,杨家四代人一共出了7个进士,杨升庵于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授官翰林院修撰。

嘉靖三年甲申(1524年)因“大礼议”事件(反对明世宗嘉靖皇帝尊生父为皇考的违制之行)杨升庵被谪戍云南永昌36年,直到明穆宗时才被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被追谥“文宪”。

图源:“清风云南”微信公众号

杨升庵治学严谨、著述等身,在经学、史学、方志风俗、金石文学、音韵考据等方面都有杰出贡献,《明史》称其“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

图源:“清风云南”微信公众号

杨升庵谪滇期间,泛览云南之山川风物,著述《滇载记》《滇候记》《云南山川志》诸书,让云南之美传扬天下。他于嘉靖四年(1525年)到达昆明,30多年的时间辗转于昆明、永昌、大理、安宁、建水等地,尤其人生的最后10余年,在友人毛沂的邀请下,定居于昆明西山脚下的高峣村,居所题名为“碧峣精舍”。于此地,杨升庵著书讲学、雅集酬唱。

杨升庵竭力推动云南文学发展

杨升庵的博学与才情随着在滇游历的丰富,推动了地方文化的传播,并产生了广泛影响。

杨升庵入滇推动了主流文学家与云南文人的交流。清代杨琼《滇中琐记》云:“升庵在滇,与滇之士夫文字交密者,有(保山)张含、(大理)李元阳、杨士云、(昆明)胡廷禄、(阿迷,今开远)王廷表、(晋宁)唐锜六先生,与升庵合称‘滇南七子’”。“滇南七子”是围绕在杨升庵身边的文人圈子,他们的文化交流行动推动了云南汉文化的繁荣。

云南两次文风大振,其中一次就是杨升庵到云南。据《新纂云南通志·滇人著述》记载,明代以前,云南的文人学士、著作甚少,杨升庵充军云南前,云南只有20多人写有著述40多种。杨升庵被贬永昌后到明崇祯末年(1644年),在这120余年期间,云南文人学士涨至150余人,著作多达260余种。杨升庵对教化滇人,开启边地学风具有重大贡献。

图源:“清风云南”微信公众号

杨升庵在云南留下了很多历史遗迹,如昆明碧峣精舍、安宁云峰山馆、大理写韵楼、开远状元馆、保山铁楼等。此外,杨升庵足迹所至之处,也留下了大量石刻、碑刻。嘉靖七年(1528年)杨升庵受李元阳之邀同游点苍山,二人皆留下笔墨,是为“点苍山记”,现碑刻已不存,记载于万历《云南通志·地理志》……杨升庵所到之处,文化播扬,名满天下,推动了云南汉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杨升庵足迹遍及云南多地

在滇期间,杨升庵足迹遍布昆明、大理、临安、丽江、保山等地,交友、授徒、游历、著述。

在昆明西山滇池,他写下了《滇海曲》中“孔雀行穿鹦鹉树,锦莺飞啄杜鹃花”的诗句。在《云南山川志》中描绘西山滇池的壮美景致:“苍崖万丈,绿水千寻,月印澄波,云横绝顶,滇中一佳境也。”

“家家倾蚁酒,夜夜烩鱼羹。”生活气息浓厚,颇具地方特色的美酒佳肴跃然纸上。游罢位于观音寺内的温泉,杨升庵大为赞赏,题写了“天下第一汤”的牌匾,并赋诗《温泉》:“浴兰兴远思,沐芳咏遗歌。”

杨升庵多次途经或居留大理。与大理文人学者杨士云、李元阳等亲密交往、砥砺学术、诗酒唱酬。游览过大理的多处城乡村镇、山林湖泊、名胜古迹。留下了《转注古音略》、《游点苍山记》、《苍山杂咏》等文章诗词。

图源:昆明信息港

往返滇蜀,杨升庵曾三次经过宣威杨柳乡(可渡河、北盘江、可渡古镇),在此处留下了“山高水长,水流云在”八个大字石刻。

杨升庵最早称昆明为“春城”

从现有文献探究,最早称昆明为“春城”的是明朝的杨升庵。

谪滇35年间,杨升庵留下描述云南昆明的地理专著《滇程记》,气候专著《滇候记》,名山大川专著 《云南山川志》。除此之外,他更是为云南创作了近3000首诗歌,其中就有这“春城”的来源。

杨升庵初到昆明,因远离亲友,仕途绝望,情绪低落。恰好他的一位好友毛玉的儿子毛沂居住在昆明高峣,毛沂担心杨升庵闷出病来,于是常约他游滇池逛西山。

一次,两人乘船出游,来到了云津桥(今得胜桥)。昆明的得胜桥,自元代起,就有“云津桥衅货船云集”的繁华景象,杨升庵看着热气腾腾的码头,阳光洒在河面上,连河水都是暖的。

青青的水草似散发着幽香,他听到桨声伴奏着歌声,一派诗情画意,心中的苦闷瞬间一扫而空。

微风拂面,碧波荡漾,杨升庵突然诗兴大发,吟出了对昆明四季如春的感受:“蘋香波暖泛云津,涣枻樵歌曲水滨。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

如果说杨升庵第一次捕捉到昆明四季如春这一特色带有偶然性的话,那么他在多年后,在《春望三绝》中所用的“春城”一词,则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可以称得上是对昆明的正式命名了。

元宵节前,晚年思乡的杨升庵写下:“春城风物近元宵,柳亚帘拢花覆桥。欲把归期卜神语,紫姑灯火正萧条。”

从此,春城成为了昆明的代名词。

来源:“滇云艺海”微信公众号、云南日报、“新都发布”微信公众号、“观云里”微信公众号、昆明信息港、中国日报、“清风云南”微信公众号

编辑:王忠静 翟芯冉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