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中心发展指数研究”呈现的云南省辐射中心建设成效与政策启示
由云南综合交通发展与区域物流管理智库、云南省道路运输管理局联合发起,云南综合交通发展与区域物流管理智库首席专家、昆明理工大学戢晓峰教授领衔组织开展的“云南省辐射中心发展指数研究”前期成果,展示了云南省辐射中心建设成效,揭示了主要发展瓶颈,并提出了政策启示。
一、“辐射中心发展指数”的重大现实需求与决策指导意义
2017年4月20日,中共云南省委书记陈豪到省统计局调研时,特别指出“如何定量反映习总书记对云南发展提出的‘三大定位’的建设推进情况?需要设置科学的指标体系,通过数据分析来说话。”对于辐射中心战略来说,急需构建系统的统计指标体系及评价机制,实现“辐射中心发展指数”的动态评估。当前,云南省委、省政府高位统筹辐射中心建设,但尚未形成系统性、前瞻性的辐射中心建设监测体系,难以提供定量化的监测指标与决策依据。目前,国内外开展了各类主题的“指数”研究,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及广泛的影响力。可以预见,通过“辐射中心发展指数”研究,能够动态监测辐射中心建设成就,并诊断发展面临的瓶颈,为省委、省政府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辐射中心发展指数”聚焦辐射中心建设总体战略,从总体规模、发展效率、综合能力及发展基础四个方面构建监测指标体系,总体上包含4项一级指标、14项二级指标、76项三级指标。指标体系的基础数据涉及交通、统计、商务、文化、旅游等多部门、多行业,需构建科学的数据采集机制。目前,课题组在采集分析各部门、各行业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还针对国际交流指标建立了全省重点国际物流企业的动态监测机制,采用统计分析、企业上报、实时监测及实地调研等多种形式,初步建立了数据采集机制,并实现了指数的初步测算。
二、“辐射中心发展指数研究”初步测算呈现的云南省辐射中心建设成效
(一)“辐射中心发展指数研究”的初步测算结果
以2015年为基准年(取值为1),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了“十二五”各年度“辐射中心发展指数”及辐射规模、辐射效率、辐射能力、辐射基础四个分项指数的计算;同时,测算了14项二级指标、76项三级指标的波动情况,科学、直观地评估了我省辐射中心建设各领域的发展态势。初步测算结果显示:“十二五”期间,云南省辐射中心建设保持稳步上升,辐射中心发展指数由2011年的0.6951上升为2015年的1,增幅达43.86%。其中,辐射规模、辐射效率、辐射能力及辐射基础四项分项指数均呈逐年增长态势。同时,分项指数中辐射规模发展分项指数的年平均值(0.9343)最高,其次为辐射效率发展分项指数(0.8883)、辐射规模发展分项指数(0.8647)及辐射能力发展分项指数(0.8349)。
(二)测算结果呈现的辐射中心建设主要成效
一是云南省对南亚东南亚国家的辐射规模逐年扩大。从辐射规模发展分项指数来看,指数的年均增长率在12%以上,充分表明我省对南亚东南亚地区的辐射规模及范围逐年扩大,主要表现在我省对越南、缅甸、老挝、泰国等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游客及货物交流总量的稳步增长。
二是云南省加快重点产业发展战略取得良好成效。从辐射能力发展分项指数来看,指数的年均增长率达13%左右。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与产业结构的较好转型,全省GDP年均增长率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表明加快重点产业发展战略取得了良好成效,产业结构逐渐趋向合理,充分释放了产业发展潜力,产业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三是“五网建设”有力支撑了辐射中心建设。从辐射基础发展分项指数来看,指数年均增长率保持在6%以上。表明随着全省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持续增加,公路网、铁路网及航空网等交通基础设施得到空前发展,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已逐渐成型;初步建成外接东南亚、南亚,内连西南及东中部腹地的综合交通体系,有效支撑了辐射中心建设。
三、“辐射中心发展指数研究”的主要政策启示
(一)重点产业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应进一步以产业经济发展为依托,通过培育经济增长新极点、形成沿边经济增长带,加快构筑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一是重点培育经济增长新极点。《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政府关于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以来,全省逐步形成了以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旅游文化等8个优势产业为骨架的产业经济发展新体系,有效改善了我省新型产业发展缺位的现状,提升了云南自身经济发展实力及其对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辐射能力。在产业经济实力逐步增强的发展背景下,应更加重视产业的集聚发展,按照“做强滇中、搞活沿边、联动廊带、多点支撑”的发展思路,培育若干经济增长新极点,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核心辐射区。建议结合我省城镇体系总体布局,加快制定昆明及滇中新区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及电子信息制造等优势产业的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昆明经济中心的优势,将其培育成全省经济增长核心极点;同时,加快制定大理及滇西城镇群旅游文化、高原特色农业及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的发展规划,努力提升大理区域中心的地位,将其培育成全省经济增长的次级核心极点。
二是加快形成沿边经济增长带。《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的实施意见》实施以来,全省大力发展边境贸易,以沿边州市为依托,逐步形成了全省对南亚东南亚国家的辐射高地。在现有对外开放经济新体制的基础上,应更重视跨境经济走廊及贸易合作区的建设,加快形成沿边经济增长带。建议借助中老泰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以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契机,以《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为主要依据,制定对外投资、贸易往来及对外开放平台建设相关优惠政策,加快建设滇老泰合作试验区等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进出口加工区及中外合作产业园区为载体,逐渐形成云南沿边开放经济带、金沙江对内开放合作经济带、澜沧江开发开放经济带。
(二)“五网建设”战略有效支撑了辐射中心建设,应进一步以基础设施为主要抓手,重点提升基础设施服务效率,建成“互联互通、通江达海、规模合理、通畅便利、运营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
一是全面推进综合运输通道建设。《关于推进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5年大会战的意见》实施以来,我省初步形成了以公路和铁路为主的立体化基础设施网络,我省与南亚东南亚国家间的互联互通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建议在“五网建设”战略下,加快制定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综合运输通道建设专项规划,重点推进中老缅越四国交汇区域的铁路、公路及公铁联运通道建设。此外,还应充分发挥核心枢纽的集疏运功能,加快推进云南省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示范工程,将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昆明高铁南站等交通枢纽打造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枢纽,增强云南省的辐射基础。
二是加快提升基础设施服务效率。指数研究显示,云南省辐射效率发展指数的年均增长率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口岸、公路、铁路、航空等基础网络的服务效率增速缓慢。表明虽然“五网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基础设施的通行成本较高、通行效率较低,已经成为制约辐射中心建设的主要瓶颈。因此,应着力解决国际运输通道“通而不畅”及综合交通枢纽运营效率不高的重大现实问题。建议加快制定《云南省综合运输服务发展规划》,重点构建快速便捷的旅客运输服务体系及集约高效的货运物流服务体系,提升基础设施服务效能,破解辐射中心建设的效率瓶颈。
(三)指数增长率逐年下降、辐射动力略显不足,应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扩大对外贸易规模,逐步增强对南亚东南亚国家的辐射能力。
一是力促“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的转型。指数研究显示,辐射中心发展指数增速逐年放缓,发展动力略显不足。一直以来,全省呈现“内向型”经济为主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导致虽具备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独特区位优势,但辐射动力略显不足。建议针对云南省对外开放高位政策与上位规划不足的现状,制定关于加快云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开放发展,重点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实现“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的转型。
二是拓展对外贸易规模和范围。研究制定促进边境贸易发展及通关便利化的相关政策,提升重点口岸、边境城市及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对外贸易便利化水平,逐步扩大全省对外贸易总体规模。积极参与建设中老泰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澜湄合作等区域性合作机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巩固和完善滇泰、滇老、滇越、滇缅、滇印(印度)、滇马(马尔代夫)等合作关系;同时,制定关于促进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合作的实施意见,争取与柬埔寨、马来西亚、孟加拉国等国家建立合作机制。
四、完善“辐射中心发展指数”指标体系的建议
(一)构建“辐射中心发展指数”决策支持平台及评估发布机制
作为辐射中心建设的决策参考指标,可依托“辐射中心发展指数”构建决策支持平台,充分发挥指数的预警功能,分析相对滞后领域的问题根源,并动态调整发展策略。同时,按照“引领辐射中心建设,加强监测、分析和研判”的原则,构建集模型计算、指数展示、数据分析与预测等功能为一体的指数分析与发布平台,全方位展示辐射中心的发展水平。
(二)完善“辐射中心发展指数”监测指标体系及长效保障机制
针对当前监测指标数据时效性不强及数据采集渠道受限的现状,建议云南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成立由省统计局、省交通厅、省发改委、省商务厅及省旅发委组成的“辐射中心发展指数”研究协调机构,完善数据采集体系。同时,建议设立专项资金,委托云南综合交通发展与区域物流管理智库负责持续研究,完善数据采集与分析、指数发布与研究报告撰写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