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意梅:不同体育锻炼方式对大学生抑郁和焦虑症状干预的研究

来源: 2014-05-14 12:08:35 【字体:

不同体育锻炼方式对大学生抑郁和焦虑症状干预的研究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通过实验,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法对相同锻炼时间、相同锻炼次数和强度接近条件下的三个不同锻炼方式对大学生抑郁症、焦虑症的影响效果进行分析,阐明不同锻炼方式对大学生抑郁水平、焦虑水平影响效果的异同,将不同体育锻炼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具体细化到抑郁和焦虑的不同层次上,为不同的体育锻炼方式对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影响提供参考。

  (二)研究意义

  用实验的手段研究不同的体育锻炼方式对大学生人群中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的影响,寻找更合适的方法来改善大学生抑郁和焦虑状况,为制定运动处方提供科学依据。为高校体育锻炼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并力图找到一种能通过不同体育锻炼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更好效果的途径。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该课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了测试并对抑郁症、焦虑症患者进行界定;探索适合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的锻炼强度、锻炼时间和锻炼频率;探讨不同的锻炼方式对大学生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的影响;探讨受试者采用同一体育锻炼方式的自身前后焦虑和抑郁水平的差异性;探讨不同性别、相同锻炼方式的受试者在实验前后抑郁、焦虑水平的差异性;探讨相同性别、不同锻炼方式的受试者在实验前后抑郁、焦虑水平的差异性。

  1.研究假设

  (1)体育锻炼能缓解大学生的抑郁、焦虑症状。

  (2)不同体育锻炼方式对大学生抑郁、焦虑症患者具有差异性。

  (3)不同性别、相同锻炼方式的受试者在实验前后具有差异性。

  (4)相同性别、不同锻炼方式的受试者在实验前后具有差异性。

  2.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该研究在大理学院2011级非体育专业大一学生中采取随机抽样方法进行团体施测,发放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采用记名调查,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后,现场回收问卷。问卷回收率、有效率均为100%。

  通过计算SAS量表、SDS量表得分,筛选出患有轻、中度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大学生并从中随机抽取实验对象:体育舞蹈组共30人(男15人,女15人)、篮球组共41人(男26人、女15人)、羽毛球组共38人(男20人,女18人),年龄在18~21岁之间。且所抽取的实验对象符合以下条件:(1)参与者需同意接受实验并签订书面同意书;(2)没有躯体疾病能够参加相应的体育锻炼;(3)实验前没有进行系统、长期的体育锻炼;(4)实验前2个月内没有服用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依据研究目的,围绕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应的研究,课题组通过人工查阅和互联网查阅的方式查阅了普通心理学、健康心理学、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方面的著作,查阅了70年代以来与之相关的论文几十余篇,全面了解了该课题领域的研究现状,确定了研究的基本方向。

  (2)实验法:体育舞蹈、篮球、羽毛球三组学生采用相应的实验手段对学生的心理活动施加影响。将实验组分为人数接近的体育舞蹈、篮球、羽毛球三个组,分别进行前测和后测。

  (3)量表测量法:采用戴晓阳编著的《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年版)中收录的、Zung编制的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测试。

  (4)访谈法:与体育学教师、心理学教师、学生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5)问卷调查法:运用自己编制的体育锻炼项目兴趣调查问卷,以便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

  (6)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3.研究工具

  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

  4.实验程序和方法

  (1)实验程序

  前测(SAS量表、SDS量表)→运动干预→后测(SAS量表、SDS量表)

  (2)实验方法

  用自编的体育锻炼项目兴趣调查问卷进行兴趣分组,分别为体育舞蹈组30人,由于体育舞蹈需要男、女舞伴搭档配合完成,因此所选男生、女生各15人;篮球组41人,其中男生26人,女生15人;羽毛球组38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18人。三个项目采用相同的锻炼时间每次90分钟,相同的持续时间为期12周,相同锻炼次数每周3次,分别为正常选修体育课、第二活动课题和俱乐部体育锻炼三次。体育舞蹈组以拉丁舞中的伦巴、恰恰、桑巴为主要内容,外加一些健美操内容,其中学习时间为45分钟,锻炼时间为45分钟。篮球集中练习时间45分钟,自由锻炼45分钟,内容以分组比赛为主。羽毛球组同样采用集中练习45分钟,自由练习45分钟。整个锻炼时间都为90分钟。选择中等强度的锻炼即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50%~60%,心率为100~130每分钟,用Polar表来测试心率,每十分钟测一次,根据学生心率变化的情况,老师采用相适应的锻炼手段来调整学生的活动强度,尽量控制在中等强度范围内。锻炼持续时间为十二周。第一次测量时间为2012年3月12号,第二次测量时间为2012年6月28号进行,采用同样的量表。前后持续锻炼时间为12周。

  (二)研究的重要观点

  (1)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抑郁和焦虑的症状有不同的治疗效果。

  (2)体育锻炼对不同性别大学生抑郁和焦虑的症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实验后,女生的治疗效果好于男生。

  (3)不同体育锻炼方式对抑郁和焦虑症状的治疗效果不同。体育舞蹈锻炼对大学生的抑郁症状有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其次是篮球锻炼,最后是羽毛球锻炼。羽毛球锻炼对大学生的焦虑症状有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其次是篮球锻炼,最后是体育舞蹈锻炼。

  (4)体育舞蹈、篮球、羽毛球三种锻炼方式对大学生的抑郁和焦虑症状都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三、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影响到我国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我国高校体育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对学校体育的“健心功效”缺乏足够的认识,对这方面的研究也存在着不足。当今大学生面临着学习模式的改变、严峻的就业形势,而且多是90后,独生子女较多,个性突出,心理承受能力较低。有些大学生初次离开父母到异地求学,生活方式和习惯的不适,人际关系处理不善,恋爱问题处理不当,共同居住集体宿舍引发的矛盾等等因素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患抑郁和焦虑的人数增多。该课题针对以上现象,从锻炼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使人们意识到体育锻炼不仅对身体能产生生物学效应,还能产生更高的心理效应。该研究可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参考。

  以往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多是局限在基本理论和状况调查的范围,但是要真正解决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还需要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和途径,需要在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在具体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实施途径和方法上进行研究和探索。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所产生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有氧与无氧运动、锻炼强度大小、锻炼的频率和持续时间上研究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该研究综合国内外运动锻炼的相关资料,提出了适合心理健康的运动强度指标:选择中等强度的锻炼即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50%~60%,若最大吸氧量不好测试的话,可以运动时的最大心率达到本人最大心率的65%~75%为宜,最大心率为(220-年龄),即运动时的适宜心率为128~148次/min,平均约为140次/min。该研究结果可为科学健身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课题名称:不同体育锻炼方式对大学生抑郁和焦虑症状干预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段意梅

  所在单位:大理学院

  主要参加人:陆国田  段朝盈  夏昆宣  周 薇 蒋 森  王建超  乔 曦

  结项时间:2013年4月10日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