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莹:民族传统体育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灾后健身体系重建的作用——以盈江为例

来源: 2014-05-14 11:58:39 【字体:

民族传统体育在云南边疆民族灾区灾后健身服务体系重建的作用

——以盈江为例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对边疆少数民族灾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灾后重建问题研究,有利于提高社会关注,突破灾区重建瓶颈。如何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实现边疆少数民族灾区全民健身方式转变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让边疆灾民充分了解民族传统体育的参与价值,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神内涵。不仅能有效提高边疆灾民的体质健康水平,更有助于灾民树立勇敢、自信的人生态度,满足灾区群众体育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同时还能增强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交往和友谊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建设边疆和谐灾区及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重建提供了有效思路。灾后健身服务体系重建对促进民族认同、民族融合,增进民族团结、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促进边疆少数民族灾区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该课题探寻云南边疆少数民族灾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灾后重建缓慢的主要原因,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把民族传统体育作为边疆少数民族灾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重建的主要载体和平台,提出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体的全民健身模式,并且从体育多元化的角度正确认识二者的互动式发展关系,坚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二者进行适时的研究改革,达到最大限度的互融和互动。该课题致力于进一步推动边疆少数民族灾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构建具有边疆、边境、民族三大特色的灾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并以云南盈江为实例,以期为云南边疆少数民族灾区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重建提供研究依据及参考。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和对策建议

  (一)主要内容

  1.对盈江灾后全民健身活动现状进行调查

  课题组对云南盈江2011年3月10日发生5.8级地震后全民健身活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包括云南盈江受灾情况、灾后体育设施毁坏现状、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人群的活动形式、内容、场所、锻炼频数、年限、动机、作用、健身意识、身心恢复状况等因素进行调查。

  2.对重建边疆少数民族灾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通过实证研究分析,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的民族性、群众性、抗扰性、宗教性、节日性、简易性等六大精髓特性,充分展现了其优越的作用性。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边疆地区灾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优势功能,在灾区全民健身体系重建工作中起到纽带、桥梁的作用,不仅能促进灾区少数民族群众的身心健康,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在重建边疆少数民族灾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工作中起到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作用。

  3.对民族传统体育在灾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价值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民族传统体育对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灾民的体质健康水平有显著作用,能满足灾民体育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不仅有利于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还能调控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灾后心理障碍、有利于建立心理归属感,有利于云南特有濒危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重建和谐灾区的重要举措。该课题为云南边疆少数民族灾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灾后重建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模式。

  (二)研究成果的重要观点

  云南盈江县是属于边疆和边境的民族自治县,经济、生活、文化相对落后。全民健身工作的开展处于初级阶段,而近年的自然灾害使得健身体系遭受重创。在灾后恢复建设中,若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即民族传统体育,重建灾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对调控灾后群众身心障碍、建立心理归属感,重建和谐灾区具有重要作用,亦可充分体现以传统显特色,以特色显优势,以优势补劣势的灾区体育发展战略思想,把恢复重建同扶持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相结合、提升灾区整体水平,最终实现构建和谐灾区的宏伟目标。

  加强和谐因素应是灾后重建的重点。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桥梁,需要传播渠道,民族传统体育就是桥梁和渠道之一。灾区少数民族同胞经历了频繁的地震灾害之后,居住环境,健康状况都受到了严重影响,以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来提高灾区群众的身心健康程度及生活质量,使灾民逐渐恢复正常生活。激发灾区民族同胞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此加强民族凝聚力建设,达到社会和谐的稳定状态。

  因此,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特殊作用,为构建民族灾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不仅是满足灾区群众生活需求,改善生活质量,也顺应了我国政府的社会发展战略。即重建不仅仅立足灾区现状,还要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需要,认识到“民族、边境、边疆”灾区健身体系重建的特殊规律,才是一个符合现阶段云南盈江灾区理想的全民健身模式。

  (三)对策建议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灾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模式主要应包括以下方面。

  1.加快全民健身工程的基础健身设施重建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云南盈江灾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及地震灾害的影响,健身场地器材等物质条件不足,能够提供给少数民族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基础设施较少,能够提供吸引少数民族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项目就更少。同时还由于受到频繁的地震灾害侵袭,边疆、民族、地震三大障碍导致群众健身设施极其缺乏,全民健身活动开展较缓慢。有限的经费投入,使重建灾区全民健身体系举步艰难。 

  体育场地建设是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主要任务。建议灾区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创建群众体育活动的场所,大力拓展体育空间资源:第一,学校应向社会开放体育场地设施,做到资源共享,大体实现群众体育向消费型转变。第二,把灾区体育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同扶贫开发相结合,改善灾区面貌,提升边疆少数民族灾区的群众健身意识,增强灾区的整体健身水平,展现灾区全民健身的新景象。第三,大力提倡民族特色资源,突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实施“民族传统体育健身工程”,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深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灾区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第四,加大力度建设体育基础设施,使乡镇文体活动场所、村寨灯光球场都能投入使用,使灾区体育健身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

  2.积极开发政府职能,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边疆灾区重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就要依靠政府的作用来调节。在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基础上,尽可能加大对灾区全民健身工程所需的资金投入,修建体育场地基础设施,为群众创建开展健身活动的环境和条件,应该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政府应当发挥自身的功能来制定政策,保障并加大实施力度,这是构建边疆少数民族灾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所需资金、物质保障的决定因素,并对全民健身工作的开展规模与速度产生积极的作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人口较低,经常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人数比例还不高,处于不稳定、不持久的状态中,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的价值观、健身观念意识较低。因此,重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还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广大边疆少数民族群众健身意识和体质健康水平,营造出一个社会与国家、整体与局部、民众与阶层、集体与个人良好互动的全民健身文化氛围。

  3.利用少数民族节日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少数民族节日具有定时定期的周期性特征,节日总是在一年又一年的自然轮回中进行,年年沿袭,世代传承。历史使少数民族节日的周期表现出持久的稳定性,节日中的各项活动也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民族、民俗活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是在周而复始的民族节日中传承和发展,就是要从依附于宗教活动走向世俗化,实现少数民族群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动机的转变,使民族传统体育随着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的发展显现出娱乐性、健身性、群聚性等多元价值功能,随着节日娱乐性功能的增强,逐渐转向娱乐健身。应该选择现阶段各少数民族节日中具有代表性的、受群众喜爱的、娱乐性较强的、具有健身功能的、易于普及推广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推广研究,为边疆少数民族灾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供项目资源。

  4.构建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体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发展模式

  边疆少数民族灾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模式重建,应以民族村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为基础,以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作为健身项目,构建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体现大众参与性,以不同民族文化、不同风俗习惯形成民族村寨特色,以节庆活动的开展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成为经常性的群众健身活动,这是民族传统体育本土化发展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发展道路。

  三、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一)成果的学术价值

  该课题通过实地调查云南盈江灾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重建现状,对民族传统体育在灾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价值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研究旨在促使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灾民的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普遍提高;提供行之有效的具体思路和实施方案,总结客观准确的调研报告,撰写学术价值较高的系列论文;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灾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的关注度;为云南边疆少数民族灾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灾后重建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模式。

  (二)成果的应用价值

  1.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各民族不同的生活背景、多层次的社会形态使得各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多,形式丰富,同时与民族文化相融合。在边疆少数民族灾区开展当地群众耳熟能详的民族传统体育,构建灾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是民族传统文化不断繁衍的需要,是代代相传的载体。最终实现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2.提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灾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重建的理论依据

  科学寻求民族传统体育在促进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灾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重建的意义与价值,探索其健康发展的科学道路,为探索民族传统体育在云南灾区可持续发展的后续研究提供实践依据;进一步论证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灾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具有时代性、现实性。

  (三)成果的社会影响和效益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民族传统体育利用其独特的功能和社会作用,在灾后健身体系重建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体现课题与时俱进的现实意义,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1.有利于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灾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中体现“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体育资源,突出民族特色”,有利于激发民族团结的情绪,能积极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形成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全民健身有序开展的良好氛围。丰富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维护灾区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对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灾民的体质健康水平有显著作用

  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对受灾群众身体康复和心理重建有着显著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心理归属感。民族传统体育是调控灾后心理障碍的有效方式,是帮助灾民减轻压力,进行社会交往、重建自尊,恢复心理健康的高效、无副作用的心理治疗方法。

  3.满足灾后群众体育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是重建和谐灾区的重要举措

  将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立足于灾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发展缓慢的客观事实,扬长避短,充分利用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构建具有边疆、民族特色的灾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力求改变灾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身心发展及社会整体发展的滞后现状。

 

  课题名称:民族传统体育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灾后健身体系重建的作用——以盈江为例

  课题负责人:李 莹

  所在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课题组成员:李雨衡  金旭东  徐 竹  杨 京  程 军  陈俊辉  马 昆  孙光芹  郑玲玲  曾 勇  段立颖

  结项时间:2012年11月23日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