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档案学田野中的云南民族档案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多年来,民族档案的相关研究,多为介绍性的探索和传统资料的积累,表面上看取得了很大成绩,然而,大多数研究欠缺学术意义上的思想创造和现代学术方法的介入,实际上还没有发挥出民族档案应有的服务社会的功能。该课题以田野调查实例为基础,以既有资料的重构与再读为方法,重点揭示民族档案学科的一些基本概念,解决民族档案学田野中的民族档案建构及民族档案式工作问题;从理念、方法、个案、专题四个部分,在理论—实践互动的范式中深化对云南民族档案事象的探讨。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观点及特色
该研究报告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理念篇,民族档案与民族档案学;方法篇,田野中的民族档案工作;个案篇,民族档案的田野调查;专题篇,云南特色档案研究。
1.理念篇
理念篇主要解决了民族档案和民族档案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问题。
(1)研究指出那些反映各民族文化产生、发展的有记忆价值并处于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管理中的各种载体的文献就是民族档案。在当今面对国家场域背景和民族传统文化联动下的云南民族档案事象,面对丰富多彩的各民族现实生活和日趋多样的民族档案,学界对民族档案的界定已不足以反映课题当下所遇到的事实与现实。课题需要采用一种新的视角和叙事框架来解决该问题。民族档案的认定要在“文化生态——民族档案——人——民族文化”的认知系统中进行,由认知对象到建构对象,最终实现现实生活与理论追寻的对话。
(2)对民族档案新的阐释带来对民族档案学学科的新的认识。研究指出民族档案学学科的重新构建需要借助于学术范式的转换理念,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民族档案,重组知识资源,从历史、文化、生态和空间四大维度来开展研究,从而促成具有学科意义和知识创新能力的民族档案学的重生。
2.方法篇
方法篇主要解决了民族档案学田野中的民族档案建构及民族档案工作。
(1)研究指出田野是一个开放的田野,流动的田野。只要民族文化还在,就永远会有反映民族文化发展的新的民族档案形态产生。民族档案存在于田野之中,田野也需要民族档案的呈现。没有与民族档案相关的概念,田野实践就无从发生;没有田野实践,田野档案也就不可能产生。借助于田野的定位,通过新的视角确定了民族档案重构的对象,并产生了新的田野档案,即田野中的“历史”档案、田野中的“文本”档案、田野中的“解读”档案,由此可以实现民族档案的当下塑造。
(2)有了田野中的民族档案建构问题就需要解决田野中的民族档案式工作。通过对多个田野案例的总结和对田野中档案工作外化行为的反思,初步抽绎出系统的田野档案式工作环节。凝练出民族档案的“探寻”、“认定”、“固化”、“留存”、“利用”五个环节作为序列化的田野档案工作范畴。这种方法带有母体档案学的固有色彩但又超越了原有学科的思维路径,大大增强了其学科的现实介入力和问题阐释力,使学科彰显出异样的视域超越性。
3.个案篇
个案篇探讨了民族档案学田野中民族档案建构及民族档案工作的实践问题。通过对云南省大理洱源凤羽白族村、石林彝族大糯黑村、临沧耿马芒团村等地最有特点的民族档案部分的专题调研,逐个梳理出村寨文化与村寨档案的基本情况,构建出具有序列感的档案工作知识谱系,并试图让村民的记忆资源在这一谱系中自然生成档案,并以档案的形式得到组织、运用和显现;也试图使以后民族文化活动的每一份遗留物都自然地拥有档案的元素,为当下实用,为后辈承继,达到可查、可考、可证、可信,最终实现民族文化档案化的民间意识、民间行为在村寨中的约定俗成。
4.专题篇
专题篇主要解决了民族档案学田野中的云南民族档案特色档案研究问题。云南是个民族大省,民族众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省就占了25个,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民族传统文化,如:古滇文化、爨文化等;不同的民族形成了鲜明的民族文化个体,如:白族文化、东巴文化等。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积累起了丰富的少数民族档案。这些少数民族档案是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它与民族多元文化相生相伴,所以民族档案的表现方式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达方式,因此在对各个民族档案研究时,不能让民族档案从本民族的文化中剥离出来。同时,民族档案的视野应该是一种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反映,凡与民族文化相关的文字、符号实体等都可以属于民族档案范围,民族档案的形成与内容比传统档案应该更具多元性和特殊性。为此,以“云南实物记事也应视为民族档案”、“云南白族古代文字档案史料研究”、“云南纳西族档案样态研究”、“云南民族档案的存续研究”为题,该课题在民族档案学视野下进行了各族档案样态研究。无论在学理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有了突破点、创新点以及足够的阐述空间。
该研究的特色在于以云南独特、多彩、直观的民族档案的丰富事实和典型案例为基础,以民族文化与民族档案共生互动关系作为研究的背景,对民族档案的建构及最大的功能和价值做出深入阐释理解;并对当下民族档案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发展、民族档案开发利用与市场化运作等问题作出基于人类学立场的论答,力求从个案分析,上升到对民族档案阶段性特征的剖析;从单一民族出发,突破民族地域局限,把民族档案上升到民族文化的高度;把讨论的问题上升到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层面,揭示各民族档案从根基历史、到地方传统、最终建构民族文化的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为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地区构建和谐民族区域文化提供了经验和理论借鉴,从而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持。
三、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通过研究,该课题组收集了大量国内外民族档案学的第一手资料,全面系统地了解民族档案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同时按照学科建设规范化的要求,建构包括学科对象、基础理论、学术发展、研究方法等学科化的基本问题在内的民族档案学理论体系,推动了该学科的发展。该课题运用民族档案学研究理念及方法对当下云南民族档案呈现在民族档案田野中的样态进行了调查研究,深入阐释,部分阶段性研究被学界关注,多次被转载、引用,为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地区构建和谐民族区域文化提供了经验和理论借鉴,从而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持。
课题名称:民族档案学田野中的云南民族档案研究
课题负责人:杨 毅
所在单位:云南大学
课题组主要成员:张会超 赵局建 瞿智琳 龙 岗
结项时间:2013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