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奖:“9·11”事件以来的美国文学研究

来源: 2014-04-23 11:34:46 【字体:

“9·11”事件以来的美国文学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该课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主要体现在:

  (1)理论与学术意义:“9·11”事件是一个改变美国、改变世界和世界秩序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个事件深刻地影响着美国的社会文化、思维方式和世界观,而“9·11”文学在许多维度都反映了美国的这种政治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因此“9·11”文学的研究是了解“9·11”事件以后的美国的政治生态、社会心态和文化状态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判断整个美国社会变化和文化走向的一个风向标,对研究“9·11”事件本身和对解构美国社会与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2)现实意义:在国内,“9·11”文学的研究可以拓宽美国文学的视野、带动美国文学的学科发展、促进外国文学的科学研究、突出外国文学的学科特色。此外,由于“9·11”文学的研究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尚处于起步阶段,开展针对“9·11”文学的研究将处于一个学术制高点,对提高国际学术对话的能力,对外国文学人才队伍的培养,尤其是对英语学科生存能力的提升等无疑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该课题研究在学科建设的基础元素构建中起到三个方面的作用,即人才培养的主体意识构建、学术研究的体系构建和学科特色的知识构建。以上三方面的构建涵盖了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其它还包括资料建设、教学设备的构建等),对学科建设中的专业建设、提高办学层次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该课题简略回顾了“9·11”事件;阐述“9·11”事件与美国小说作品之间的关系;叙述“9·11”文学研究的意义的基础上来开展对“9·11”文学的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部分:

  (1)“9·11”文学的背景研究。体现在三个方面:①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间文明冲突的历史背景。②以东方主义、文明冲突和创伤为理论背景,论述了在本研究过程中与“9·11”文学相关的理论背景知识和本研究主要采取的理论视角。③对美国“9·11”文学作为一个新的文学种类进行了理据和理论上的论证,以此阐明“9·11”文学的合理存在与文学意义上的确立。

  (2)主题研究。对十部小说作品进行了文本分析与解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讨论了《不情愿的原教旨主义者》、《屈服》和《恐怖分子》,并通过上述讨论确定了文明冲突的主题。②以“9·11”事件带来的创伤为主题,分析了小说《坠落的人》、《零点》以及《回声制造者》。③主要探讨了《皇帝之子》、《美好生活》、《国家乱象》和《整个世界》四部小说中“9·11”事件给美国社会和生活方式等所带来的变化。④评论研究,主要从官方和社会针对“9·11”事件的叙事角度,以官方和社会的叙事为背景,对本课题研究所研究的十部小说中的文明冲突、“9·11”事件带来的创伤与巨大变化进行了评论和评价,并形成了以下四个观点:

  (一)“9·11”文学是现实的存在

  一个文学种类存在的合法性应该是一个体系里面包含着的多种元素:独特而又自成一体的题材;独特而又自成一套体裁;独特的创作方法和民族特色;一定规模作品数量;专门的文学批评以及专门理论体系来描述其本身的存在。

  美国“9·11”文学都在以“9·11”事件为主线的题材创作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甚至还有大量的影视、音乐等其它艺术形式的作品出现;其以小说、诗歌、散文等体裁承载的作品也都各具特色,以“9·11”小说为例,“9·11”文学的民族特色和创作手法已经为本研究所证实;据目前的统计,“9·11”长篇小说在规模和数量上相当可观,而其它的体裁如散文诗歌则不计其数;有专门针对“9·11”文学作品的批评和理论体系的描述,但是还有待进一步学术化、理论化和深化。对于“9·11”文学中大部分小说来说,很多文学评论只是出现于一般的比较流行报刊杂志,严肃的文学学术期刊似乎还显得比较谨慎,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9·11”文学的认识,更不会否定“9·11”文学的现实存在。另外,美国也有不少的大学和一部分中学(主要是高中)也开设了与“9·11”事件相关的课程,其中有很大部分是“9·11”文学。这说明美国知识界对“9·11”文学的重视,不仅将其作为历史知识让年青一代学习了解,而且还将“9·11”事件及其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民族的叙事,从而为民族记忆奠定了叙事基础。可以说,“9·11”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别的外在形式已经形成了集作品、评论和研究的学术体系而逐渐形成气候;就文学的内在范围而言,则形成了集题材、体裁及不同的作品形式为一体的知识体系而不断得到丰富,同时也充分说明了“9·11”文学的现实存在。

  (二)“9·11”文学是历史的惯性

  “9·11”事件无疑是美国进入21世纪以来在本土发生的一次大袭击,对美国经济、政治、文化、价值观、信仰等各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文学艺术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对于客观世界、心灵世界、理想世界的一种表达维度”,而美国文学界以大量的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的文学作品记录了这次历史事件。与历史学家们的记录和官方的叙事相比,文学的记录会有什么异同呢?首先,文学的记录要比历史学和政治学的记录要真实得多。历史学被认为是客观的科学,其追求的目标是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但还原的依据必须是历史事实。历史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的限制是无法通过想象来获取依据,而想象有时候也是历史的真实。另外一方面,历史在很多时候都无法通过讲述故事来表达真实。如果历史也像政治那样被人为地驾驭,那么其真实性就更加大打折扣。其次,文学的记录比起历史和官方的叙事要广泛得多。文学在记忆历史的时候,可以采用想象、意象、意识流、非任意等诸多的叙事手法和表现手法。这比起历史和官方叙事的平铺直叙、尽量不添加任何形容词的叙事手段要生动得多,也更能够争取到读者的共鸣和应和。再次,文学家比政治家和历史学家更自由。通过人物塑造、讲述故事、描写情景等,文学家的想象和叙述更加无拘无束,同时也就能够更加直接进入那些无法获取证据的灵魂深处,描摹人性的本原、直击心灵的低端。比起政治和历史,文学界的思绪广阔而自由,只要具备优秀的文字驾驭能力,完全可以做到收放自如。尽管很多学科都在努力寻找永恒的规律、事实的真相和生存的价值,文学在体现自身无可替代的学科地位的同时,无疑对其它学科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9·11”文学表现和再现了“9·11”事件的历史真实、文化价值和人性规律,其小说作品涉及到与“9·11”事件相关联的个体的情感、迷茫、堕落等表现;也叙述了个体之间的关系与互动、爱恨情仇;国家与社会中文化和集体的创伤、郁抑的氛围、小资情调、不安与焦虑;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冲突、“他者”的生存状态、民族自信和自尊的丧失、各民族间的身份与敌我识别标准;探讨了与“9·11”事件相关联的哲学问题和生存的意义等等,这其中的语调有的悲伤、有的感慨;有的喜极而泣、有的荒唐嬉戏;有的严肃深邃、有的发人深省;……可以说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手法多样。但无论如何,“9·11”文学都属于历史的印记,都是历史逻辑中的一环,因而也就是历史发展惯性的产物。我们这样说是因为“9·11”文学题材源自历史事件、文学记忆反映人的历史经历、文学特征紧扣历史的脉搏、文学类型记录了历史的瞬间、文学的思考引发了历史哲学。从该课题列出的三个主题来看,其逻辑也具有历史的因果联系和历史的连贯性:文明冲突源自历史的积郁,从而带来了历史般的创伤并引起了历史的变迁。

  (三)“9·11”小说是社会文化的反映

  “9·11”文学作品从纵向来看是历史的、文化的和宗教的反映;从横向来看是政治的、社会的和现实的;同时在学术上还是文学的。“9·11”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当代美国社会文化的反映,是美国现实政治在文学作品中的集中体现。“9·11”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可以用“三态”来概括,即政治状态、社会心态和文化生态。

  1.政治状态

  政治状态指的是美国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相互交织的政治现实。“9·11”事件本身就是一个地域上跨国界、文化上跨文明、主体上跨民族的政治事件,因而是美国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互动的结果,也是美国国内政治和世界政治状态的直接反映,尤其是“9·11”事件以后的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而“9·11”文学作品则从不同侧面、以不同形式对这种状态进行了直观、间接和隐晦的描述。

  2.社会心态

  “9·11”文学作品反映了美国社会在“9·11”事件后的复杂心态,尤其是美国民众思维和行为方式发生的改变。在经历了“9·11”事件的创伤之后,有的人陷入了某种自我的心态之中,思维上的荒诞、行为上的荒废、感情上的婚外恋;对外族,尤其是伊斯兰民族的仇恨,从而导致了比较极端的“爱国主义”和美利坚民族的身份识别;等等。对于小说中的人物来说,这种心态既是某种创伤的病症,也是疗伤的某种方式。

  3.文化生态

  文化生态指的是以WASP为代表的美利坚民族长期处于某种固定的文化思维之中并受到这种思维影响的态势,即美国文化与“他者”文化以全球化背景为基础并在互动过程中的关系态势。在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文化氛围里,形成了对他者文化和文明不解、傲慢和激进的态度。这种文化思维导致了西方文明与其他文明处于长时段的对抗生态之中,这一点也在“9·11”文学作品当中得到了比较明显的反映。

  (四)“9·11”小说是白人作家的独白

  该课题所研究的十部作品的作者除了Moshin Hamid是巴基斯坦裔美国人外,其余九名作家的种族身份都是欧洲裔美国白人;实际上许多没有被本研究列为重点分析作品作家的身份也是欧洲裔美国白人,如《好牧师之子》的作者Price、《非常响、特别近》的作者Foer;即便不是美国作家的Frederic Beigbeder(小说《世界之窗》的作者),Ian Mcwan(后“9·11”小说《星期六》的作者)也是欧洲白人,尽管他们不是美国人。他们的种族身份之所以被关注是因为他们的身份与作品之间具有某种联系。首先是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东方主义情结,从而使他们的作品有着天生的缺陷:对“9·11”事件的反思不足、力度不够;作品充满了白人因“9·11”事件引发的忧伤,但却没有更加深入地思考忧伤从何而来。其次,在这十部作品中,有五六部作品的场景都是纽约,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纽约是“9·11”事件的重灾区,但是作品也过多地强调纽约的小资情调,冲淡了“9·11”事件所应该具备的严肃主题;另外虽然人物的国籍身份涉及到阿富汗、也门、埃及等中东国家,但是作者很少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写作。再次,虽然他们作品中的场景有阿富汗等中东国家,但还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缺乏国际视野。尤其是在创伤写作方面,“他者”的创伤和生存状态,如随后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的创伤等题材,并没有纳入作家们的视野。也许是东方主义的视角屏蔽了美国作家们的视野,使他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书写创伤是讲述给世界听,更是讲给自己听的故事,更像是自言自语的独白。对于美国文学抑或是对于美国社会来说,这种独白是可怕的,但是与这种可怕的独白相随的,而且比这种独白更可怕的,是另外一些作家群体的可怕沉默。在号称注重多元文化的美国,在黑人文化和文学一度引领美国文学、亚裔文学成绩斐然的美国,这些族裔身份的作家对“9·11”事件的反应是什么?他们目前的沉默是属于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的那种,还是尚在酝酿、待机而发的那种?……这一连串的问题有待回答。无论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他们继续保持沉默,那么这种沉默比白人作家的独白要可怕得多。

  三、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一)人才培养

  该课题研究一直注重对课题组6名3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培养: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使他们感受到科学研究是实现高校功能主要目标之一;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只有创新才是科研的本质和意义;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让他们能够为自己未来的科研工作奠定基础;培养他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工作方式,使科研成果能够转化为精神文明、社会效益和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二)学术体系构建

  该课题研究强调学术研究的理念上的原则性、方法上的互文性和实践上的交流性。课题组首先提出“9·11”文学研究的学术构成并根据文学的学术特点,制定了原著文本的解读分析为主导、文化文学理论为指导、文学评论为辅导的“三导”原则;其次强调了对“9·11”文学作品开展互文性研究,即将文学作品的形成与产生置于美国社会文化、国际政治形势的大背景之下来开展分析活动,以便获得更加真实客观、更具有启示意义和更加符合学术逻辑的结论与成果;再次,在学术实践上,鼓励参与学术交流,尤其是与作品作者本人以及国外相关学者之间的交流,同时督促抓住“9·11”文学研究的学术前沿,增加和争取在“9·11”文学研究方面的国内、国际学术话语权。

  (三)提升学科特色

  “9·11”文学研究的知识是通过源文本作品的阅读经验、跨文化的视野与背景、在理论基础上的作品分析以及前期文学评论的建立起来的;“9·11”文学研究的前沿性和现实性使得知识结构的创新成为可能;“9·11”文学研究的成果,即“9·11”文学的创新知识构建,也就成为丰富美国文学知识的一种手段,其知识成果则成为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作为前沿的、创新性的知识,假使能够在学术上和教学中得以应用,则为学科特色的形成、办学层次的提升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课题名称:“9·11”事件以来的美国文学研究

  课题负责人:王庆奖

  所在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主要参加人:苏前辉  黄 闪  张 绘  蒋玉倩  闫 峰  余艳娥  杨 燕

结项时间:2013年11月19日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