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醒:云南城乡青年婚姻挤压问题研究

来源: 2014-04-08 17:35:04 【字体:

云南城乡青年婚姻挤压问题研究

 

  一、该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总体上对婚姻挤压原因的研究,人口因素研究较多,对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认识不够充分。而且学者们多数进行统计测度较多,细致分析较少,对于由性别比造成的男性婚姻挤压研究较多,而对由多因素所造成的女性婚姻挤压关注较少。至于针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婚姻挤压的社会人类学研究则少之又少,更缺乏在我省区域内城乡层面上的微观研究和比较分析。该课题就是针对以上不足,从社会性别和城乡差异角度研究和探讨云南省内城乡婚姻挤压问题的现状、成因、影响和针对此问题的防治对策,既有现实紧迫性,又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第一,通过西南边疆地区的云南省作为典型案例,对城市和农村婚姻挤压现象高发的群体和村落进行微观研究和比较分析,呈现出云南省部分受到婚姻挤压的城市女性和农村男性的生存状态及发展中存在的困境,归纳出这些群体出现婚姻挤压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婚姻挤压问题可行的防治策略,这对我国边疆地区婚姻挤压现象负面影响的预防和改善也能起到一定的示范和借鉴意义,对社会稳定和谐的构建具有现实价值。

  第二,通过对云南省受到婚姻挤压的群体、社区的人文地理环境、经济文化情况、社会流动、社会舆论以及个体素质与婚姻挤压之间的关系做出系统的论证,揭示云南省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性别和不同群体间出现婚姻挤压现象的社会文化因素,既有助于丰富和发展理解婚姻挤压现象的理论研究体系,也有助于婚姻挤压现象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的防治理论的建构。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一)主要内容

  该研究结合相关理论背景和国内外相关研究,将大龄“剩女”群体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放置于具体的社会、文化情境之中,从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加入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以弥补人口学宏观研究之不足,为学界有关此一问题的理解与解释,提供新的内容。同时对有关边疆地区大龄单身男性群体的生理需求、心理诉求和社会心态进行讨论和研究,可为探索切实可行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法,从心理上消除诱发边疆社会不稳定的内因,提供理论支持。课题成果主要内容包括:

  1.绪论。

  包括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综述等内容。

  2.城市“剩女”

  为什么单身?从谁是城市“剩女”、城市“剩女”单身的原因分析两个方面分析城市剩女单身的原因。

  3.“城市剩女”单身生活中的积极方面

  从工作、代际支持、自由休闲以及简单的家务等方面分析探索“剩女”个体化的生活方式。

  4.城市“剩女”的生存焦虑及多维归因

  分析研究了城市“剩女”的焦虑的类型以及从多个维度探索“城市剩女”生存焦虑的产生的原因。

  5.大龄单身男性的类型与生存状态

  该部分研究了大龄单身男性的基本情况与类型、大龄单身男性的个体压力、家庭压力与社会压力等。

  6.农村“剩男”择偶困境的原因

  对农村“剩男”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

  7.对大龄单身男性择偶困难问题的对策建议

  针对其产生原因和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二)重要观点

  从家庭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家庭生育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好的繁衍形式。为了种族的延续,人类必须生育后代,为了生育出优秀的后代,人类实行了非血缘关系的一夫一妻制婚姻。婚姻家庭与人类的延续就此结合了起来,其重要性上升到了人类生存的高度。也正是因为如此,单身者成为了社会的非主流人群。

  通过该课题研究可以看到,对于这些看似面临着同一个 “未能走入婚姻” 困境的城市“剩女”和农村“剩男”来说,其问题的本质是截然不同的,产生原因是差异的,而应对困境的策略也应是有针对性、差异性的。因此,该课题主要观点为:

  第一,通过质性的研究,课题倾听了这些“剩男”和“剩女”的内心状态和需求,对于城市“剩女”群体而言,婚姻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对于她们“婚”或者“不婚”的选择,她们希望能够得到社会的更多宽容和尊重,从个体的立场出发来给予她们一个公允的评判,没有歧视、没有拒斥、没有质疑,而能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尊重个体的情感体验和情感选择。社会不要过多地指责生活方式不一样的人们,应该宽容并尊重她们的方式。

  第二,对于农村的“剩男”群体们来说,单身的状态是一种贫困、窘迫的生存状况所致的无奈现实,而非自我的选择。他们的内心渴望婚姻,渴望传统的“有妻有子”的静谧的乡村生活。这种“求之不得”的境地是他们处于一种择偶困境之中,既要承受社会的非议,还要承受来自内心的沮丧和失败感,而由此产生的种种负面效应甚至有可能给当地的社会稳定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政府乃至全社会就应当重视、关注这一弱势群体,给予他们所需的帮助,使其能够走出这种“无法婚配”所导致的困境。

  (三)对策建议

  在阐述了有高学历,有稳定物质生存条件的“剩女”们普遍存在的生存焦虑,并分析了这种焦虑产生的多维度原因之后,课题认为,社会婚姻制度的变迁在城市“剩女”身上得到了积极的体现。她们并非不渴望情感、婚姻,相反,尽管她们失去了年龄的优势,却依然对婚姻有着自己的一份理解和守望。然而,她们的生活状态中,却因为“熟年单身”而增加了许多内心的不安和生存的焦虑感。在整个社会以及女性本身的发展和进步中,自我的精神自由与尊严应该上升到高于常规生存状态的高度,婚姻已经不再是女性要面临的唯一选择。对于这些充满了生存焦虑的城市“剩女”来说,婚姻应该只是一种形式,小于生活;选择还是放弃,在什么时候选择,应该取决于女性本身的生活状态和婚姻理念,更重要的,应该在于其自身心灵的释然。外界在对待她们的态度上,应该更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

  而大龄单身男性的择偶困境已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这些大龄单身男性失婚人群需要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和帮扶。因此,他们需要政府、社会和周围人们给予关注,而不应该遭到遗忘和忽略。

  1.给予大龄单身人群更多的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对人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一般而言,社会支持能增强个体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归属感,缓解个体的心理压力,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要逐渐消除大龄单身男性所在社区的居民对大龄单身男性的歧视、防备和孤立,使村民们明白,择偶的困境并不是大龄单身男性的“错误”,而是一种社会问题,应该积极的对待这一群体,更多地帮助他们、更多地关怀他们,而不能回避他们。这样,才能保障大龄单身男性这样的弱势人群能有一个平和的生活环境和健康积极的心态,这样才能最终保障整个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和谐。

  2.在经济上和政策上重点帮扶一些家庭困难、个人能力差的大龄单身男性家庭

  譬如,给予经济基础差,家庭贫困的大龄单身男性家庭建设新房屋的适当补贴,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此外,应当将缺乏劳动力的大龄单身男性家庭整合起来,组成劳动小组,形成劳动合力。不少家庭贫困的大龄单身男性,他们在村寨中缺乏劳动力支持,无法同时照顾父母和进行农业生产。如果把这些人群组织起来,并对他们进行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引导和帮扶,使他们逐步摆脱困境,从而减少当地的贫困人口,实现当地村民的共同发展。

  3.对大龄男性人群进行养老保险的注册,解决他们将来的养老问题,为他们提供保障

  大龄单身男性问题,表面上看,是个体自身的问题,是家庭的问题,但实质上社会是这些人群出现的推手,社会应担当这一责任,重视他们的存在,解决他们的问题。但从现实的情况看,当地政府和村民小组虽然已经感受到这些人群存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但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将一问题作为问题加以研究讨论。这些人群一直处在无处救助,不少人只有默默面对,在缺失家庭温暖和孤独寂寞中艰难度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大龄单身男性人群问题与内地不同,它关乎边疆稳定与发展,课题必须高度重视。

  三、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有关城市和农村“剩女”、“剩男”的研究,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但在民族学、人类学界以此为专题的研究仍然较少。该课题从社会学和民族学相结合的视角出发,对昆明城市“剩女”和云南部分农村少数民族“剩男”的诸多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对于人们认识汉族和少数民族青年中面临的婚姻挤压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实证资料和分析视角,在社会学和民族学有关大龄青年男女的择偶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课题采用直接访问式的调查方法,通过对不同男女受访者的话语记录和分析来真实客观地反映他们在择偶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有助于读者从中发现和洞察当代大龄未婚青年男女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观念,从而增进人们对这些“剩女”、“剩男”生活价值观的理解以及对其现实境遇的关怀。

  第二,课题试图从全方位的角度分析了产生城市剩女”和农村“剩男”的个人、家庭和社会等多重原因,并对解决这些大龄男女青年择偶难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使得这一研究成果具有理论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良好效果。

  该研究可使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在研究中得以运用和深化。系统研究云南城乡青年择偶问题,需要从理论上和实地调研点收集、提炼大量数据和资料,这些资料可为学术界提供支持和参考。

  该研究有助于完善婚姻家庭研究理论体系。该课题在梳理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现状,通过多层次、全方位、多渠道的调查研究,深度挖掘云南城乡青年面临的婚姻挤压形势、他们的生活状态以及面临的困境等问题,探寻对策建议,从而形成改善这种择偶困境的方式方法,使传统的婚姻家庭理论起到为现实服务的作用。

 

  项目名称:云南城乡青年婚姻挤压问题研究

  课题负责人:苏 醒

  所在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项目组主要成员:张 哲 初 姆 毕丽芳 张桃林

  结项时间:2013年11月14日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