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三农”问题之再解构及其治理方式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建设初期不仅难以对农业进行扶持,还不得不向其转嫁工业化的外部负效应成本,其结果必然是“农业衰败、农村凋敝、农民贫弱”,“三农”问题其实是发展中国家共有的问题。也因此,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农业问题不仅是单纯的产业问题,而是牵涉到农村、农民的综合性问题。上世纪90年代,“三农”问题在中国逐渐凸显。2000年后,国家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为解决”三农”困境不断调整治理措施,“农业增产、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目标得以大致实现。2012年,距离中央政府明确以“三农”问题作为党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已过去十年,影响“三农”问题的国内外因素日益复杂,同时,“三农”也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问题产生日益深远的作用和影响。该课题对云南“三农”问题进行再解构,重新界定其内涵和外延,适当调整治理“三农”问题的目标和手段,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对策建议
(一)主要内容
1.三农问题解构
该部分从三农问题的形成、三农问题的演变过程、三农问题的发展现状对三农问题做解构分析。指出了三农问题是由于城乡二元不公分配体制的形成(历史根源)、城乡二元体制的沿袭和强化(现实根源)、等级歧视陈腐观念和“代价论”的误导(思想认识根源)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演变过程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发展的,这一历史进程既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和以农税改革为中心的农村改革的推进,也包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农村建设的新突破,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加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发展的探索进程,将对中国三农的发展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但是相对于城市居民,相对于二、三产业,相对于城市社区,农民仍然贫弱、农业仍然脆弱、农村仍然落后。
2.国外治理三农问题的经验
分别对韩国、日本、美国和巴西等国在三农问题方面的经验进行了介绍梳理,具体分析了韩国的新村运动、美国的城市化过程和西部农业的开发、巴西的小城镇发展、日本的农业现代化过程。
在1970年韩国的新村运动发起前,韩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结构方面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工业农业发展失衡、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村人口不合理流动。为了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韩国于1970年开始了以勤勉、自助、协同为基本精神的建设新农村运动。新村运动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进行农村启蒙,改变农民的精神面貌;改善农村环境,缩小城乡差别;从事经济开发,增加农民收入。新村运动是一次农民思想变革的尝试,带来了农民观念、态度的和行为方式的种种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政府启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动逐渐弱化的情况下,韩国农村产业结构仍不断优化,城乡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在美国和巴西的城镇化过程中也可以归纳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些思路,包括:在加快推进城市化的同时,重视乡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把积极培育主导产业作为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的重点。
在农业开发过程中美国的经验也值得借鉴,第一要重视农业的基础作用,把农业的发展作为推动工业发展的基础和保证;第二要解决好土地经营权归属的问题,避免未开垦土地的存在;第三要处理好土地经营规模的问题,以便尽快实现机械化、工业化、水利化和农业社会服务化,第四要实施科教兴农的战略,加强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重视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教育和农民文化科学素质技能的提高。
日本农业现代化的特征是农业的机械化,科学技术在日本农业现代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农业体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注重农业的多功能作用,农业不仅体现经济效益,而且体现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等综合效益。政府一直积极采取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政策。积极发挥农协的作用,支持各种农业合作组织,克服了单个农户对抗国内外市场的风险。十分重视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科学文化的普及教育,重视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积极实施了农业产业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挥了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
3.三农问题治理模式
辨析不同时期三农问题的治理模式,探讨其时代适应性,分析其不足,探求适合当前我国国情的三农问题治理模式。具体研究了小岗村摆脱农村贫困的家庭联产承包模式、华西村通过发展集体经济的农村工业化发展模式、南街村农村公有制社会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对这些农村发展的经验做了批判性的思考。
小岗村模式的初步成功仅仅在于打开了农业市场经济改革的道路,但是这条道路并没有成为小岗村的现实的成功之路。由于小岗村人根本对农业集体化以及合作化并无好感,缺乏对这两者的认同感,因此集体经济并无发展的空间。再由于地理条件的恶劣,加之小岗村的工业基础较差,因此小岗村的乡村工业化的道路并不平坦。
华西村突破了三农发展的一般的苏南模式,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取得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经验。这条经验一般地可以概括为“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城镇化发展农村的华西之路,形成了物质文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同步发展、良性互动的新局面”。华西村的发展经验在于能够将社会主义的传统的元素和市场经济的当代要素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综合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和谐发展的成功的道路。
南街村在经济体制的选择上坚持公有制的经济主体地位,强调走集体化的道路,通过不断巩固和扩大集体经济的积累,达到壮大和发展集体经济的目的。他们坚持将工资和福利结合起来,综合地考虑农民群众的经济收益。南街村的群众普遍认为低工资加高福利的分配方式有利于壮大集体经济的实力,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有了较为可靠的生活保障,因此南街村人并不需要更高的工资报酬。
(二)对策建议
该课题提出了现阶段的治理思路与对策。结合当前的三农发展的现状,综合治理的思路,从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农民综合素质提升、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城镇化建设、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医疗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保障三农的发展和社会整体的进步。
在科技兴农方面要进行农业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农业生态建设和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在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方面要认识到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农民增收的根本性措施。要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和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要培育一批懂市场、会经营的农民,造就一批懂农业技术的新型农民。改革户籍制度,要废除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逐步还农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取消农业、非农业等户口性质区别。在发展小城镇建设时,要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小城镇建设中,要重视人居环境、卫生环境,投入大量资金要进行绿化、亮化、净化和美化环境的工程。建立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农村商业金融体系,政府在农业金融方面必须加强对农业的扶持机制。对农村的社会保障要实行与城市社会保障一体化的原则,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农民造成的不平等。
三、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研究成果在文献评述的基础上提出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的负外部性是导致“三农”困境的重要因素,将三农发展与工业化道路联系起来,得出“以工补农”的反哺方式来促进三农发展的结论。
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结合历史经验和国外经验的分析得出符合当前实际的“三农”发展模式和综合治理渠道。相关的政策建议对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体现出明显的社会效益。
课题名称:云南“三农”问题之再解构及其治理方式研究
课题负责人:寸晓宏
所在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主要成员:尹 豪 刘 芳 杨增雄 雷 森 卢启程 马 媛 许玉芬 张磊磊
结项时间:2013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