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连杰:身体美学的理论重构与当代意义

来源: 2014-03-28 09:17:12 【字体:

身体美学的理论重构与当代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该课题研究主要是对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学科进行了理论重构,结合西方当代身体哲学的最新发展和中国传统身体理论的资源,提出了“身体存在论美学”的理论体系。具体而言,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产生于西方后现代语境中,服务于其作为“生活艺术”的实用主义哲学,是一种旨在使已经日渐衰微的现代美学回到并回报其从中产生的现实生活,以便激活现代美学的“践行美学”。它不解构现代美学,它以现代美学为前提,是对现代美学的进一步完善。这一将现有美学理论引向其践行的立场并不契合中国当前的现实语境,当西方现代美学已经成熟到“理论过剩”之时,中国现代美学却还在承受着徘徊于传统与西方之间而难以建构的“理论贫乏”之苦。产生这一困境的直接原因乃是西方现代意识美学主客二元设定与中国传统美学“天人合一”内核的对立,这造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失语和中国现代美学建构的无根状态。因此,中国现代美学建构直击主客对立的意识美学,寻求一种能够接继中国传统的美学理论,这与舒斯特曼的美学立场是大相径庭的。

  该课题则紧密结合中国的现实语境,利用西方当代从胡塞尔到梅洛-庞蒂的现象学身体哲学,试图把身体美学从实用主义哲学中解放出来,以身体本体为核心重构身体美学理论,即身体存在论美学。身体存在论美学突破了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框架,从根本上转换了西方传统精神美学的研究理路,试图重新建构美学理论体系并重新阐释美学基本问题。它重新审视西方自鲍姆嘉通以来的美学学科传统甚至自古希腊以来的所有美学思想资源,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超越西方传统美学,不仅有利于建构中国现代美学,而且也能够以其原创性为世界美学做出中国的贡献。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身体存在论美学试图从审美态度论、审美趣味论、审美感官论、艺术类型论和审美体验论等方面重建美学思想体系。

  1.在审美态度论上,西方传统精神美学主张“审美距离”和“审美静观”,而身体存在论美学则更强调“审美参与”。中国文化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不是人索取的对象,而是人得以栖居的家园,人只有融入到自然之中“与天地参”才能进入最高的审美境界。因此,审美不是人对事物远距离的静观,而是人参与到美的生成中,审美也不是主体对事物的理性认知,而是人对天地境界的领悟。

  2.在审美趣味论上,由于排除了审美中的参与性成分,西方传统精神美学尤其是康德美学确立了以“天才”和“形式”为内核的趣味标准,强调理想的美是形式美,从而切断了审美经验与生活经验的联系,导致其在自律过程中不断枯竭。而身体存在论美学则突破形式-内容的二元对立,强调形式就是内容的存在方式,从而恢复审美与生活的血肉联系,但它并不因此而走向后现代彻底消解两者界限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身体存在论美学并不否定西方现代美学寻求区分的问题意识,因为即使是后现代的联系如果没有区分的前提也只能是混沌,但它要改变其致思路径,试图寻求新的区分标准。这就需要课题重新考察从休谟、康德直到后现代美学家的趣味理论,并结合中国传统美学资源,以便重新厘定审美趣味的标准。

  3.在审美感官论上,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一直强调视觉和听觉作为审美感官的资格,贬低其它感官的审美功能。而在身体存在论美学看来,所有感官的审美功能都是同等地起作用的,视觉和听觉在审美上并不比其它感官更具有特权,马克思说:“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感觉通过自己的实践直接变成了理论家”,可见,五官都具有审美的能力,关键是要摆脱其“利己主义的性质”,即摆脱人的欲望。西方哲学由于强调距离性的静观,因而世界的“理念(idea)”只能“看(ide)”出来,而中国哲学强调参与性的融合,因而世界之“道”甚至可以“味”出来。因此,味觉、嗅觉、触觉都应该可以成为审美感官,只有这样,才更符合实际的审美体验并能得到不同民族审美观念的支持。

  4.在艺术类型论上,如果说五官感觉都可以成为审美感官,那么也就理应可以存在着相应的艺术类型。朱立元教授就认为通过“艺术家们的长期努力”,也可以直接把味觉、嗅觉、触觉等感觉形式“当作审美经验的主导形式”,也就是说未来应该会产生味觉艺术、嗅觉艺术和触觉艺术。实际上,如果从中国传统资源来看,这些艺术样式已经产生。比如茶,在中国它不仅是为了解渴,也不仅是为了提神醒脑,而是要从中体悟一种淡泊的人生境界,这不是味觉艺术又是什么呢?此外,嗅觉艺术也是中国艺术家族中的一位重要成员,中国人对香味的追求并非是为了刺激和生理的舒适,它同样要通达淡泊的人生境界,因此,中国人的嗅觉趣味同样是指向审美境界的,它追求的是“暗香浮动”的气味,对其体悟同样需要“虚静”,正如有诗云:“披拂不盈怀,时有暗香度”。在中国园林建造中,对于芳香性植物的处理同样是艺术的,它们不能直接被种植在园中,而是要被隔离在一个院落之中,这样游人就可以在进门时嗅到“暗香浮动”,然后再“寻香而去”直至“终得香源”,从而使香味在这一过程中具有时间历程和空间层次,丰富审美感受。当然,同样也存在触觉艺术,中国人对工艺品“把玩”的欣赏方式正是这一艺术类型存在的见证。奥地利艺术史家李格尔在《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一书中甚至把触觉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领域进行探究,认为古代艺术史的发展是从触觉型逐渐转化成视觉型的,美国艺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也认为艺术就是从触觉经验中起源的。

  5.在审美体验论上,如果说人陷入世界并与世界一体,那么,美就不会是事物的客观属性,也不会是人的主观观念在对象中的外在投射,更不会是在人之外的事物的客观属性恰好符合人的主观观念的偶然遇合,而只能是人在与自然融为一体时所获得的独特生存体验。此时,审美“对象”不是无生命的物质,而是生气灌注的“活体”;审美“主体”也不是无空间的纯粹精神,而是处身于世的人;审美体验也不再是主体与对象的外在契合,而是超越现实生存与自然取得同质性的天人合一的瞬间体验。因而,美学的核心问题不再是美是什么,而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如何调整自身才能进入审美状态,这就从审美本质论转向了审美修养论,而气韵论乃是审美修养论的理论基础,人通过调整自身的节奏与事物达成共振从而领悟到事物的美,艺术要表现的并非事物的实存,也非事物给人的感受,而是确立能够促成共振的“韵律”。

   三、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

  该研究在西方美学之外另辟蹊径,使美学具有中国品格,可以使很多不被西方美学学科所接纳的传统领域得以被研究,如嗅觉艺术、触觉艺术和味觉艺术等,以嗅觉艺术为例,目前大量的香学资料还湮没于古籍之中,甚至无人整理,更不要说研究,而其在古人的审美生活中却是非常普及的,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正是西方美学理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及其带来的理论后果。另外,身体存在论美学对中国当下各式各样的身体实践,如身体写作等具有指导改善意义,以建立更加健全的社会文化生活。

 

  课题名称:身体美学的理论重构与当代意义

  课题负责人:刘连杰

  所在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

  主要参加人:张海涛 梁冬华

  结项时间:2013年7月4日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