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通海县常氏先祠古文物建筑数字还原与研究

来源: 2013-05-02 14:17:01 【字体:

云南省通海县常氏先祠古文物建筑数字还原与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云南省通海县常氏先祠为明清时期古建筑群,是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历史渊源,常氏先祠古建筑群是云南明清时期宗庙建筑的典型代表,是研究云南明清时期建筑类型、建筑规格、建筑结构特点以及建筑人文艺术等方面的重要依据之一。由于该建筑群文革时期损坏较为严重,部分建筑结构已经损坏消失。通过该课题的立项研究,并走访当地收集资料、查阅明清建筑文献参考,以科学的研究方法,以计算机数字虚拟手段对该建筑进行数字还原修复和研究。以三维数字虚拟动画的形式,修复还原该建筑群明清时期的风貌和建筑结构特点,对该古建筑进行全方位的展示。以论文形式对数字化技术与云南明清宗庙建筑文化和建筑结构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和理论研究,以图文集形式对常氏先祠古建筑群建筑结构、建筑形态等进行还原分析。该课题的研究,对于云南明清宗庙建筑历史、建筑形态、建筑结构、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研究,具有积极的学术研究价值。对于常氏先祠古建筑群的保护、修复、还原,乃至云南明清古建筑的保护修复,是重要的可视参考资料之一。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云南省通海县常氏先祠古建筑群的研究,是云南明清宗庙建筑体系的典型研究。研究要以云南明清宗庙建筑历史文化渊源为基础,以云南明清宗庙的整体和常氏先祠个体的联系发展为主体,整个研究体系才完整,研究成果才科学、真实、有据可依。所以,对于课题成果的研究,该课题组一方面通过国内外关于宗庙建筑研究等相关资料的学习与查阅,另一方面通过走访民间工匠,虚心学习,亲身实践,通过这些研究的积淀,对该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拓展了研究方法和积累了研究经验。另外,由于课题为古建筑三维数字动画还原与研究,而动画创作的工作量非常巨大(一秒钟三维数字动画为二十五张画面组成),再加上古建筑三维数字模型结构复杂,数字模型设计工作比较繁琐,需要大量的计算机硬件与设计人员。所以,在建筑三维数字模型的创建设计与后期三维数字动画的渲染中,得到了学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课题才能顺利完成。

    (一)主要研究内容

    1、计算机数字化对古建筑文化遗产还原保护论证分析。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对于文化遗产的还原与保护,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常氏先祠古建筑群数字化修复还原,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手段的创新与发展。对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在课题研究中,是实现课题研究的手段和研究重点,所以,对于古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的探索研究是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常氏先祠古建筑群的数字化,不是应用数码设备对其拍摄记录,它是一个通过计算机数字技术对其进行修复、还原的数字化重构、再生的过程,是一个集合了“视、听”的成果。所以,它涉及到三维数字建筑模型的设计、三维数字建筑效果表现、数字动画等方面技术手段的研究与探索,数字技术的研究,决定了成果的最终展示效果。在课题设计中,课题组针对课题数字化技术要求较高的特点,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国内外成熟的数字化技术,应用到课题的设计中,达到成果表现的最优化。

    2、常氏先祠古建筑群的人文艺术特点。常氏先祠古建筑群的人文艺术特点,是古建筑群数字还原与研究的基础与研究的出发点。通过对常氏先祠古建筑的人文特点,建筑艺术特点的了解和消化,把握常氏先祠古建筑群的研究核心,数字化还原与研究才有科学依据和出发点。从常氏先祠古建筑群的数字还原与研究可以看出。

    (1)云南明清古建筑的还原保护是一个长期的,需要持续研究的庞大的知识研究体系。

    (2)云南明清时期建筑是中原地区建筑、文化形式的迁移和分支。对于这种文化迁移过程、发展演变内容的研究,对于云南明清历史、建筑文化等领域,非常具有研究意义与学术价值。

    (3)云南滇中明清时期宗庙建筑人文艺术内涵与中原地区建筑人文艺术内涵有其共性关联,也有个性的发展联系。共性不仅体现在建筑形式、建筑结构、建筑绘画雕刻等方面,也体现了建筑内在的文化艺术的相同性。个性在于其发展历史演变过程中,受到气候地形与文化意识形态的变化而产生的建筑形式与建筑文化认知的变化。

    (4)计算机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创新发展的协调统一。常氏先祠古建筑群数字还原与研究,是现代计算机数字技术手段的应用,是传统文化意识形态研究方法的拓展,是对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方法的创新。常氏先祠古建筑群数字还原与研究,是计算机数字化技术与建筑人文艺术内涵表现的相互协调关系,即计算机数字技术是表现手段,建筑人文艺术内涵的研究是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两者是有机互补的整体。

    (二)对策和建议

    1、对于常氏先祠古建筑群乃至云南明清古建筑的数字还原与研究,要深入研究,做到真实还原历史,尊重历史。只有还原历史,尊重历史,对于古建筑的人文艺术形态,建筑结构等方面的表现,才能准确,研究才有据可依,才具有学术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而不是对古建筑的“乱造”。

    2、对常氏先祠古建筑群的研究,应该以其为出发点,以小见大,拓展到对云南明清宗庙建筑文化(祠堂文化)、宗庙建筑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使研究价值更广泛,更整体。

    3、常氏先祠古建筑群的实体修复与保护,在还原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对实体修复还原,应注重修复细节,要尽量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修葺保护,做到修复的以旧做旧。而不是单一的暴力拆除,然后重新建造,这样只是对建筑的“变相破坏”,失去了建筑本身所蕴含的人文艺术与历史文化价值。

    4、常氏先祠古建筑群数字化还原,对于数字化技术,要不断深入研究,掌握数字化技术的前沿与发展,尤其是图像符号数字化表现技术的发展,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表现手段与技术,才能更优化的实现古建筑数字化表现成果的最优化。

    三、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及效益

    该课题以云南省通海县常氏先祠古建筑群数字还原与研究为研究主体,通过对其建筑历史、建筑形态、人文艺术特点等方面的研究,以计算机数字技术形式对其进行展示还原。并通过对常氏先祠古建筑群个案分析,以小见大,对云南滇中明清时期宗庙建筑形态 、建筑人文艺术与历史脉络的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梳理与研究。其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体现在:

    1、学术价值。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结晶,课题通过对云南通海常氏先祠古建筑群进行走访调研,以计算机数字技术进行建筑形态的修复还原与研究展示。通过对常氏先祠古建筑群历史渊源、建筑形态、建筑结构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对于云南明清宗庙建筑体系历史变迁与发展,对于云南明清人文历史、明清建筑等,有着积极学术研究价值和意义。

    2、应用价值。常氏先祠古建筑群数字还原与研究,是对云南滇中明清宗庙建筑体系个案的修复还原研究,对于常氏先祠古建筑群的实体保护、修复还原,乃至云南滇中地区明清汉族宗庙建筑的保护、修复,是可视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3、教育价值。常氏先祠古建筑群数字化还原与研究,是建筑学、艺术设计学、考古学、历史学等领域的交叉研究。对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领域与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拓展,有着积极的实践探索意义。

 课题名称:云南省通海县常氏先祠古文物建筑数字还原与研究 

课题负责人:常勋有

所在单位: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

主要参与人:闵薇、杨春晓

结项时间:2013年2月15日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