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民间故事类型及流变研究

来源: 2013-04-27 10:00:54 【字体:

云南民族民间故事类型及流变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神奇美丽的云南,是诸多民族文化的摇篮。它地处青藏高原向东南亚、南亚过渡的结合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南盘江等五大水系穿境而过,形成了云南山脉与河流相互交错,平川和湖泊镶嵌其间的独特地貌。这些大江大河自古就是人类文明的走廊,从青藏高原南下的氐羌系统各民族先民、西进的百越各民族祖先、北上的百濮系统各民族先民,以及秦汉以后南迁的部分汉族先民等沿河道、深峡汇聚云南,并与云南原住民融合,成为今天云南各民族的祖先。在漫漫历史岁月中,各民族的先民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历史文化,诸如东巴文化、藏传佛教文化、毕摩文化、贝叶文化、青铜文化、本主文化、摩梭母系文化、梯田文化、茶文化等,从而使云南成为多文化并生共存、交相辉映的“文化胜景”。众多民族、众多文化在这块红土地上的扎根、繁衍和碰撞,也使云南自然而然地成为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最为丰富的地区。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大约有40000余种,至2006年底止,已收集整理的民间故事达20000余种。这些民间故事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了:(1)神话:创世神话、起源神话、日月神话、龙神话、英雄神话等;(2)传说:史事及人物传说、山川风物传说、节日习俗传说、稻作传说、姓氏起源传说,及一些民族特有的传说,如白族的本主传说、彝族的土主传说、苗族、哈尼族的迁徙传说、壮族的铜鼓传说、基诺族的巴什传说、食人者传说、及多个民族都有的寨名传说、乐器歌舞传说等;(3)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动植物故事,及独具特色的藏族尸语故事、傣族佛教故事和阿銮故事等。尽管云南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故事,但各民族民间故事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相对滞后。目前已收集整理的20000余种民间故事中,只有50%左右得以公开出版,30%左右被少量内部油印,20%左右还保存在各州市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及相关人员手中。近年来,随着云南打造“民族文化大省”目标的推进,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选活动的开展,云南的民族民间文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全省已有15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方法和观点

    1、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该书结合云南的民族文化特色,以广义的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故事)为研究对象。选取1266个故事,建11个类别78个故事类型。分别是:开天辟地、万物起源、人类起源、日月神话、洪水神话、礼仪习俗、神奇的婚姻、神奇的经历、伦理道德、幽默故事、动物故事11个类别;气体变幻成天地、高山和平地是怎样来的、神奇的遮天树、神造万物、神兽身体变万物、谷种的来历、狗找粮种(一)、狗找粮种(二)、请谷种回人间、被吃掉的文字、酒的来历、烟的来历、盐的来历、人类的起源、葫芦里走出了人、抟土造人、换寿岁、人会死、男人生娃娃、多日并出、日月盗不死药、太阳月亮守天边、洪水、祭山神猎神、祭灶君、舅父奔丧的来历、丧葬杀牛待客的来历、妇女系花围腰的来历、百鸟衣、孤儿与仙女(一)、孤儿与仙女(二)、孤儿与仙女(三)、孤儿与仙女(四)、孤儿与仙女(五)、蛇郎、蛤蟆娶亲、殉情、得宝、动物的对话、泄露动物的话变石头的人、金银洞、起死回生的宝物、小人国奇遇、屙金子、灰姑娘、老变婆、龙宫吹笛、人与猴、神奇的孩子、煮蛇变银、歹毒的后母、两兄弟、女儿的福气、弃儿、勤劳是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石头开口惩善恶、不扳不直、儿子不孝父亲孙子学、儿子知恩孝母亲、宝棍、舂碓、会屙银的马、火龙衣、进龙宫、狗和人做朋友、虎豹纹的来历、蚂蚱大战猴子、猫狗结仇(一)、猫狗结仇(二)、老虎怕“漏”、青蛙和老虎、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小鸡报仇、选女婿、猪和狗、黄牛受罚、牛为何没有上牙78个故事类型。

    2、研究的方法

    该书主要参考《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和《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两部书的分类和研究方法。关于故事类型的确立。该书主要以流传于两个民族以上,具有一个相同母题,或多个相同母题按一定顺序组成母题链结构而成的众多故事,建立一个故事类型。简而言之,确立一个故事类型的必要条件是:一、必须是流传于两个民族以上的故事;二、必须是具有至少一个以上相同或相似母题的故事。具有多个相同或相似母题的同一类型故事不一定包括所有母题对应的情节,但必须有一半以上母题相同或相似,并按固定的排列顺序组成故事情节;三、在有多个母题组成的故事类型里,如有些异文有一至二个母题与该故事类型的母题发生很大差异时,该书虽将这些故事也归入该类型,但作为附注于该类型末尾详情介绍。关于故事类型的考察和研究。该书对每个故事类型均从母题、出处、流传民族、流传地区、流变解析五个方面进行考察研究。“母题”,该书采用的是“情节母题”,所列的母题是根据该故事类型构成的普遍形式提炼而出,所有描述简单清晰,具有普遍特征。“出处”所列内容是用于研究该故事类型的所有异文的名称。“流传民族”罗列异文所属的民族。“流传地区”罗列异文流传的县、州、市。“流变解析”是对该故事类型进行研究的主要部分,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分析概述该故事类型流传民族和流传地区的总体情况;其次分析该故事类型所有异文在母题排列结构上的总体情况;最后以母题为研究中心,罗列所有异文中与各母题对应的情节情况,仅列不同情节,相同情节不再赘述。在罗列与各母题的对应情节时,该书吸取了前人只有寥寥几字,简单介绍情节而留下遗憾的研究教训,在概述中尽可能地将原故事情节的细枝末梢、语言特色展示出来,以期给读者和研究者提供更丰富更详实的资料。

    3、研究的主要观点

    通过对云南民族民间故事类型进行流传、变异的疏理和研究,该书大致认为故事的流变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1)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

    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文化最为发达的主体民族,汉族民间故事不仅数量多,而且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因而对境内55个少数民族民间故事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如“老虎怕‘漏’”、“猫狗结仇”、 “动物的对话”、“蛇郎”、“百鸟衣”、“灰姑娘”、“田螺姑娘”、“蛤蟆娶亲”、“龙宫吹笛”、“人类最初的兄妹”、“从肉团里诞生”、“十日并出”、“太阳和月亮”、“人的寿命”、“牛”、“芝麻开门”等《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中所例的故事类型,在各少数民族地区也广为流传。这些故事在各少数民族地区流传时,除了以散文叙事的形式传播外,大都采取本民族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进行了加工和再创造,增加了浓厚的民族特色。比如“从肉团里诞生”故事类型,我国的广东雷州、浙江绍兴、湖南、海南等地都有流传,内容是:最初的人是从一个肉团或者从一个蛋里生出来的。而在云南的各少数民族当中大致的描述是:洪水过后,兄妹成婚生下一个肉砣,天神将肉砣砍开,把碎肉抛向漫山遍野,第二天兄妹俩醒来,到处都有了人,而抛在不同地方的碎肉变成的人就成了今天各民族的祖先。在人产生之后,各民族的故事里就增加了“碎肉变成的人成了今天各民族祖先”的内容,明显打上了民族的烙印。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民间故事也使汉族民间故事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如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最初流传于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少数民族中,后经过徐整《三五历纪》、《五运历年纪》和任方《述异记》的记录与整理,逐渐被纳入中国古史系统并被排在最前列,从而最后构建了“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的中国古史范式。因此,在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中华民族大融合背景下,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也是互动的,说不清楚是汉族的文化影响了少数民族文化,还是少数民族文化影响了汉文化,总之,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在发展中交流,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政治和文化格局。

    (2)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

    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整合是自然而然、持续不断地进行的。首先,从我国各民族的起源看,许多民族有着同源共祖的历史渊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都经历了复杂的民族融合和民族分化过程,相互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民族之间的融合,很自然地造成了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而同源民族的分化,又造成各民族文化的“同源异流”现象。而作为口头创作和口头传承的民间故事,更能自然地融入到这种交流整合中。比如在云南,同源于氐羌民族的各藏缅语族民族,如彝、白、哈尼、傈僳、纳西、藏、拉祜、基诺、阿昌、景颇、独龙、普米、怒等民族就有着很多相似的故事类型。而同一个故事类型,往往也都流传于多个具有族源关系的民族当中。其次,在我国民族史上,从远古时候起,各民族的迁徙流动就是一个普遍现象。在长期的民族迁徙过程中,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这也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播和交流。迁徙而来的民族在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的同时,也把各自的文化精髓传播到了这些地区和民族当中。再者,在民族毗邻和杂居地区,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在经济上互通有无,文化上相互交流影响,即便是在平时走亲访友、赶集赴会、民俗节日、歌会歌圩等场合,也可能互相讲故事,说笑话,这就促成了文化和文学的交流。

 

    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1、有利于进行跨民族、跨地域的民间故事比较研究。

    故事类型研究的主要工作,就是对跨民族、跨地域以及跨时期的众多故事文本进行比较辨析和研究。由于民间故事产生与流传过程中所具有的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等性质,决定了它也是最富于国际性与普遍性的文学形式。通过对同一故事类型,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异文的考察研究,使我们对跨民族、跨地域的民间故事或民族文化研究变得简便易行。

    2、有利于追寻故事的来龙去脉,构建故事类型的“生活史”。

    学人将同类型的众多故事异文集合起来,饶有兴趣地研究这些跨民族、跨地域,甚至跨国界的故事类型,不仅为了能透彻地理解这些故事本身,还有更重要的意义,就是可以由此切入探索人类文化传播演化规律的深层研究,这是其他文学研究所难以企及的。我们广泛搜求异文,梳理各异文之间的关联,通过研究故事在流传中的演变形式及地理的传播途径,可以追寻故事的来龙去脉,构建故事类型的“生活史”。

    3、有利于为其他民族文化研究提供佐证。

    民间故事源于口头创作,但它却是各民族先民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产生的,马克思说:“在野蛮时期的低级阶段,人类的高级属性开始发展起来……开始于此时产生神话、传奇和传说等未记载的文学,而业已给予人类以强有力的影响。”因此,民间故事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学活动,它与人类产生之初的劳动、语言、宗教、游戏、风俗等紧密相连。当人们在进行与民族相关的历史、宗教、文学、民俗等研究时,民间故事的内容无疑能为他们提供丰厚的历史佐证。

    4、有利于丰富我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的内容。

    对云南各民族的民间故事进行类型研究,有利于丰富我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内容。一是该书以广义的民间故事作为研究对象,涵盖了流传于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中的神话、传说、故事。以往在民间故事类型学方面的研究往往只以狭义的民间故事为研究对象,主要立足于幻想故事、生活故事、动植物故事等的类型研究,该书扩宽研究对象,无疑丰富了民间故事类型研究的内容。二是对某一个地区、多个民族进行故事类型研究在学界尚属首例,这样的研究方法,开拓了民间故事研究的新领域。刘魁立在《世界各国民间故事情节类型索引述评》中曾就编纂民间故事的索引提出很多意见,他认为民间故事索引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关于民间传说的索引,关于一二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故事类型索引,关于不同民族的双边的或多边的乃至全国性的故事类型比较索引等等。该书以一个地区——云南行政区域,多个民族——世居的25个少数民族作为研究范围,打破了以往民间故事类型研究范围的局限性,大大丰富了民间故事类型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5、有利于发掘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的民间故事是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民族的历史记忆,它表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和心理特质,它是各民族历史和社会的“百科全书”。在云南,除彝、傣、纳西、白、壮、瑶等6个民族有本民族古老的传统文字,并用这些文字记录下大量的文献古籍,其他绝大多数民族(如苗、阿昌、景颇、拉祜、傈僳、德昂等民族)没有本民族传统文字,对他们而言,民间艺人世代相传诵唱的神话、传说、故事、史诗、歌谣记载了他们全部的历史和文化,因而,这些民族往往把神话、传说、史诗、故事等当作本民族的“根谱”来看待。保护、传承、研究民间故事,对于发掘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极其有意义的。

 

    课题批准号:YB2009037

    项目名称:云南民族民间故事类型及流变研究

    项目负责人:龙江莉

    所在单位: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

    主要参加人:刘和文、王琼

    结项时间:2013年2月8日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