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树立生态文明观研究——生态伦理教育视角
最终成果简介
一、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的主要内容之一。建设生态文明,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既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科学理论,又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伟大实践,它的理论与实践的价值归旨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当前举国上下同心协力建设生态文明,这既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原则之一,也是弘扬中华文化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内容。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对生态文明观展开深入的学术研究与广泛的宣传普及教育。实践表明,只有树立生态文明观,建设生态文明,才能摆脱工业文明的困境,确保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许多国家都在探讨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的最高级文明形态,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无论从人类文明形态发展史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现代人类文明结构的角度来说,或是从人类同自然的关系来说,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倡导的生态文明观念,不仅在学术上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理论创新,也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全球问题特别是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为社会主义回应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新的广阔空间,给未来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该课题把“云南树立生态文明观的研究”放在生态伦理教育的认识框架下,在云南省情与现代生态文明、现代生态伦理的碰撞中,获得对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中关于树立生态文明观问题的整体性、立体式的把握和理解,有助于拓展和深化对在云南边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认识,深刻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一)树立生态文明观的基本问题研究
1、关于生态文明观与生态伦理教育的基础研究
(1)概念辨析
关于生态文明观和生态伦理教育,存在着很多亟待理清和解决的问题,该课题着重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观、生态伦理和生态伦理教育这四个概念的辨析,以便于在深刻理解生态文明相关概念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更恰当地以生态伦理教育为切入点,进行该课题的深入研究和最终研究目标的实现。
(2)、生态伦理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出发点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出发点就是开展有效的生态伦理教育。这是因为: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必须更新观念;其次,任何观念的更新都离不开教育;第三,生态文明观的树立内在地蕴含着生态伦理的人格追求;最后,生态伦理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生态文明观与生态伦理教育的拓展研究
1、生态文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
就中国现阶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巨的历史重任。为此,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致力于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展开其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有何价值,怎样实现这些价值的问题探讨和分析,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就赋予了同样具有教育属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崭新的价值内涵,具体而言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凝聚人心的目标导向价值,生态伦理环境的营造价值和理想信念的塑造价值。
2、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展开生态文明观伦理形塑的研究
在今日中国,党和政府关于科学发展的战略已经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但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施才刚刚起步,作为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如何把握它的历史背景和实现条件,如何认识它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如何平衡方方面面的利弊得失,如何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深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拟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点出发,将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视角对准树立生态文明观的领域,将其研究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伦理教育、生态文明观伦理形塑的认识框架下,在中国国情与现代生态文明、现代生态伦理教育以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中,获得思想政治教育关于树立生态文明观问题的整体性、立体式的把握与理解,有其不容忽视的理论价值和实际运用价值,同时也具备了科学研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课题研究认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生态文明观伦理形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生态文明观伦理形塑研究具有极大地的合理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生态文明观伦理形塑研究具有可行性。
课题提出:一应确立可行的研究目标。二构建科学的研究内容。要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全面梳理和系统研究,全面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伦理教育在树立生态文明观中的基本特征、地位作用以及内容体系、基本路径。三要准确把握亟需突破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索解决矛盾的途径与方法。难点:在有限的资金和时间内对目前我国生态文明观现状的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地调查。
课题指出,要在现有条件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坚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在我国树立生态文明观研究中探索以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伦理教育为路径的实践措施,继承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思想领先原则,注重对全国人民进行思想动员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光荣传统,建构我国本土化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生态文明观念的理论体系,以达到指导和谐社会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目的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值得投入的。
(三)云南树立生态文明观的现实研究
1、云南树立生态文明观的现状
(1)云南民众中生态道德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不少是自发形成的。
(2)云南民众生态意识普遍较好,但主动环保的意识不强。
(3)云南民众生态责任感整体上较强,但还没有形成足够的生态道德约束力。
2、在树立生态文明观中努力构建云南生态文明道德文化体系
(1)问题的提出
(2) 对策的探讨
①生态文明道德文化体系的构建必须以更新观念为前提
②生态文明道德文化体系的构建内在地蕴含着生态伦理的人格追求
③生态文明道德文化体系的构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四)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
1、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要义引领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主题
2、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引领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
3、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引领着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体系的构建
4、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引领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路径
①理论宣传与实际操作的统筹。
②观念更新与规范管理的统筹。
③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统筹。
④理论规划与努力工作的统筹。
三、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1、理论价值:该研究成果澄清了概念,理清了思路,加强了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和实践的系统论证,为增强实践操作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
2、运用价值:该课题一方面探索了在云南边疆树立生态文明观的途径与方法,推进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另一方面,针对解决云南思想理论教育和公民德育实践的现实问题,探讨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育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道德文化体系的问题,为各级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具体的实践指导。
3、社会效益和影响:该课题扩大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民间的影响力,在实际调查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一定的社会效益。对于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新要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题名称:云南树立生态文明观研究——生态伦理教育视角
课题负责人:宋锡辉
所在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
主要参加人:宋余庆 周丽 吴若飞 张国华 童贤成 范晓 蒋见证
结项时间:2010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