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来源: 2010-05-26 00:00:00 【字体:

 

云南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最终成果简介
 
研究报告在评述新型工业化理论与实践和构建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科技含量、经济效益、资源消耗、环境影响、人力资源优势发挥、工业化水平等6个方面评价云南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分析影响这6个方面的主要因素,针对主要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前对新型工业化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外延及如何实现新型工业化等方面,对新型工业化的进展,尤其是具体到云南省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进程的研究相对较少。在这方面展开新的研究,以明确云南省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现状,揭示阻碍云南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关键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供决策部门参考,对推进云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首先对新型工业化理论与实践进行总结和简评,以便于正确把握新型工业化的内涵,正确理解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云南省在工业化阶段相对滞后的情况下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和实质。
其次是在参考国内有关新型工业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和量化分析的相关文献基础上,构建了由“科技含量评价指数”、“经济效益评价指数”、“资源消耗评价指数”、“环境影响评价指数”、“人力资源优势发挥评价指数”、“工业化水平评价指数”等6个二级评价指数构成的“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总指数”,选取能够反映以上6个方面的39个指标,作为三级指标,通过搜集整理相关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测算出2000-2007年全国除西藏自治区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总指数和6个二级评价指数。
第三是针对评价结果所反映出的特点和问题,从各构成指标的横向、横向比较分析,将工业分为卷烟工业、资源型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进行对比分析,以解释云南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相对较小、人力资源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工业化信息化进程缓慢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分析分别展开分析,为对策建议的提出奠定基础。
最后,针对影响因素分析由重到轻提出“努力提高科技含量,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着力降低资源消耗,努力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稳步提高经济效益,继续控制环境污染”,以最终实现云南新型工业化的对策建议。
三、研究成果主要观点
一是云南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可评价为: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相对较小、人力资源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工业化和信息化程度低。
二是工业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过程,也是云南省最终实现现代化必然和正在经历的阶段,反映工业化水平的相关指标应纳入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评价体系中,加快工业化进程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
三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目的,发展缓慢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并不能加快云南的新型工业化进程,正如杨开忠教授评价的结果所反映出的发展缓慢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并不能提高云南的生态文明一样。
四是科技含量低是影响云南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的首要因素。其中,科技环境差、科技投入少、科技产出率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是根本原因。
五是工业化进程缓慢是影响云南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的第二因素。其中,经济总量小、工业发展缓慢、农业比重高且传统农业特征突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是根本原因。
六是资源消耗高且近年来呈加速趋势是影响云南信息工业化发展进程的第三因素。其中,资源型工业近年来快速发展是能源消耗加速的根本原因。
七是人力资源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是影响云南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的第四因素。其中,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低、教育投入不足、人力资源开发不足是根本原因。
八是经济效益好是促使云南省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没有处于全国倒数行列的首要因素。其中,卷烟工业发挥了主要作用,但云南工业经济效益提升缓慢,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弱是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
九是环境污染相对较小是促使云南省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没有处于全国倒数行列的第二因素。其中,环境污染治理努力成效显著发挥了主要作用,但工业排放缩减难的问题仍然显著。
十是目前云南的发展方式还没有走出资源型、粗放型的模式,所以工业化程度低与环境污染小之间存在正向关系。提高工业化程度只有在转变发展方式的前提下才可能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否则工业化程度提高的作用被环境污染的负作用所抵消。
四、成果提出的对策建议
首先,努力提升科技含量。针对云南实际,应重点加强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科技意识,是改善科技环境的长期任务,应坚持不懈;拓宽投融资渠道,千方百计加大科技投入,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科技产出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其次,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针对云南实际,应重点加快工业发展步伐,促进优势工业企业做大做强,推进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优势资源优先开发,优势技术加快发展;针对产业特性与云南的产业特殊性,实施差别化发展策略,矿业实施规模化策略,壮大规模经济,生物产业实施差异化策略,壮大范围经济;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促进工业加快发展。
第三,着力降低资源消耗。应建立资源承载力分级制度,健全监管体系;加强对矿业的监督控制,适度开采,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大基础工业调整优化改革力度,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大力发展资源再利用产业;注重开发利用境外资源,保护省内资源;推动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
第四,努力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应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切实加大教育投入,积极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
第五,稳步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利用地区比较优势,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企业创新,进一步推进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拓宽融资渠道,加大企业投资。
第六,继续控制环境污染。积极引导,加强监督,发挥企业在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公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监督环境污染的局面。
五、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本课题成果的学术价值在于对新型工业化进程评价和理论研究增加了一份结合云南实际和特色的实证性成果,引起云南学术界对云南新型工业化相关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争鸣。
本课题成果针对云南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薄弱环节提出对策建议,对省委省政府、科技、工业与信息、资源、环境、人力资源等部门的决策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应用价值。
本课题下达时所要求的最终成果为研究报告,社会影响主要体现在政府决策参考和学术讨论方面,课题研究初期成果形成后,一些结论受到云南省社科规划办的重视,被邀请参加2008年12月举行的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中的“解放思想,科学发展”专家咨询会并进行《云南工业发展问题与建议》的专家发言,在《云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专家咨询建议》汇编中收录了课题决策咨询报告《云南工业发展问题对策建议》;课题研究后期成果“征求意见稿”形成后,一些观点受到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八处的重视,部分内容和对云南新型工业化现状判断的观点被采用到供领导参阅的内部研究报告中;在云南大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中,课题负责人梁双陆被邀请进行有关云南新型工业化方面的发言,作了题为“坚持科学发展,优化云南产业结构”的发言,在校内受到好评。这些都反映出本课题和本课题前期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社会影响。
 
项目号:2007JD-19
课题类型: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课题
成果名称:云南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课题组主要成员:梁双陆、李娅、王翠丽、黄宁、张国胜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