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建构研究
项目最终成果简介
近年来,国内外对网络传播的研究属于热点,著述很多、影响很大;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人类学和社会学关注,学界同仁倾尽心力,成果显著。然而,将网络传播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联系起来,进而剖析其现代建构,目前国内却少有人深入涉及。针对这一论题,本课题研究在学理层面和实践层面积极寻找可能的突破点和创新点,以期为下一步探索和研究提供足够的阐述空间。
一、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1)基本搞清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网络传播的现状,把握和了解云南少数民族当前使用网络的态度、网络使用的频度、网络使用的内容、网络技术环境、网络偏好、网络媒介素养等问题,找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网民网络媒介使用存在的相关性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思路与对策。
(2)将网络传播引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建构的语境,找到网络传播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结合点,如在意识形态上观念的变化,在生活方式上行为的变化,在人际交往上态度的变化,在民族文化认同上与异质文化的差异与融合等问题。
(3)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对网络传播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建构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做出深入的理论思索,为我省各级政府和文化产业部门、大众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进行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建议,以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2、研究意义: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建构是文化发展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重要问题,亦构成当代民族文化发展的主题。网络传播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构成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扩散与重组、变迁与转型以及未来走向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必须引起我们特别的关注。随着传播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网络传播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建构研究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出来。因此,如何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和学科发展的前沿,认真分析和研究网络传播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现状与趋势、冲击与影响、机制与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和对策建议
1、主要内容:
本课题由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和个案研究等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篇:《调查报告篇》是基于实证调查的数据分析和理论推演。第一章介绍了实证研究的问题、研究路径与假设;第二章对调查的受访者和基本变量进行描述、分析与解读;第三章从观念和行为方式层面对网络传播与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有关变量做了相关性研究,在行政学派诸理论的范式下,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
第二篇:《理论拓展篇》分为两个板块:第一板块从第四章到第六章基于对少数民族网络媒介的文本和话语研究,在与传统大众媒介中的少数民族文化建构的比较中,分析了网络媒介文化建构的特征;厘清了云南少数民族网络话语中文化认同作为民族意识核心的呈现方式;最后试图探索网络文化模式下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建构的特点和路径。第二板块从第七章以迪庆藏族为例对网络传播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建构进行了人类学考察。试图对网络传播与民族文化之间互动融合的规律与范式,网络传播与民族文化现代建构的过程和模式提供一个理论全貌。
第三篇:《日志访谈篇》分《日志》与《访谈》两节。该部分分别呈现了本研究调查日志和深度个案访谈记录。最后将调查问卷、咨询报告、媒体相关报道和参考文献列于附录,以供参考。
2、重要观点:
(1)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传统——现代——后现代多重文化因素的影响与挑战,同时也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对此,本课题重点探讨了网络传播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不对称”性问题。
(2)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按照全球化理念和现代思维方式进行重组是一项全新的创造。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批判性扬弃,进行自身结构的调整,以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和发展的需要。对此,本课题重点探讨了网络传播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冲突和融合问题。
(3)在网络时代,探寻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交汇点和契合点尤为重要。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不仅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特征,而且要融入鲜明的时代性特点,以实现和谐社会发展所要求的创造性转换。对此,本课题重点探讨了网络传播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规律性问题。
(4)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建构是一次社会发展意义上的文化变革运动和对传统文化模式的转换工作。很明显,这个建构是以社会发展意识为参照的。在当代社会,少数民族文化建构更离不开现代性和现代观念,应该把这种建构植根于现代文化的基点即网络文化的基础之上,使少数民族文化传统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由于少数民族文化建构带来的新旧文化观念之间的巨大反差和对立(经常是以文化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在建构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文化心理障碍所引发的对文化建构的排斥以及对建构过程的极度不适应心理。
(5)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建构是一个十分复杂而艰苦的阵痛过程,对此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不可一蹴而就。它不仅要面临由生活方式的改变所引起的巨大心理障碍,而且还要面临如何去应对外部环境突如其来的变化所带来的文化冲突。
(6)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建构是各民族在思想意识和文化观念上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它规定着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未来走向,触及到云南少数民族物质生活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的巨大变化。构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新的生长点是完成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建构的关键。
3、 对策建议:
(1)加强大众传媒的文化教育功能,努力建构云南少数民族的现代网络观念意识。一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传媒,有针对性地向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输入各种互联网知识和网络文化信息,逐步提高少数民族受众对互联网的认知水平和观念意识;二是不断开展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受众的网络观念意识调查,针对少数民族对网络传播的认知状况,有目的、有选择地传播适合少数民族的各种信息。只有实事求是地摸清云南少数民族网络信息使用与满足的现状,政府相关文化产业部门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传播和宣传计划,才能真正传播适合少数民族喜闻乐见的各种信息,才能切实有效地建构起云南少数民族的网络观念意识。
(2)创建多层次的民族文化网站,努力建构云南少数民族的现代网络话语空间。一是各级地方政府应积极发挥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创办各种官方层面或政府性质的少数民族文化网站;二是结合云南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鼓励各级文化企业积极创办各种商业性质的少数民族文化网站;三是从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的深邃内涵、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目的出发,鼓励各种学术研究机构和团体积极创办学术研究性质的民族文化网站。调查数据表明,网络传播等现代技术和文化,包括我国汉民族文化、西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建构着新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推动着云南少数民族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向现代化方向演进。
(3)加大边疆地区的网络设施建设,努力建构云南少数民族的现代网络技术平台。一是要加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与政策扶持力度,为云南少数民族网络接触创造条件;二是要通过建设农村信息网络中心,发展农村互联网现代远程教育,让少数民族受众在通过互联网获取产品供求信息和农业科技知识的过程中,亲身实践互联网操作,切身感受网络传播的快捷与便利。
(4)尽量缩小网络传播的“不对称性”,努力建构云南少数民族的现代网络生态环境。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播中的“不对称”现象尤为突出。通过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文化信息,无论是在报道数量上还是在传播范围上,都远远大于这些大众媒介向汉民族地区所传播的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这种突出的跨文化传播“不对称”现象严重地阻碍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信息的对外传播与交流,进而也严重地影响到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建构。因此,在现代网络传播语境下,必须尽量缩小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不对称”现象,努力为云南少数民族建构起一个和谐开放的网络生态环境。
(5)通过多元化教育途径,努力建构云南少数民族的现代网络媒介素养。一是通过学校教育的途径,加强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二是通过社会教育的途径,加强对云南少数民族受众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少数民族成员,通过对他们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逐步提高他们对互联网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然后再通过这批具有一定网络媒介素养的少数民族群众,去教育和影响更多的云南少数民族受众。
三、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一)实证调查结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1、实证调查证实了网络传播的创新与扩散,给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媒介生态和媒介环境带来了巨大变化:网络传播,包括互联网和手机,已成为云南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主要景观和重要内容。
2、更为重要的是,云南各少数民族互联网接触的动机、频率存在很大差异,互联网在各少数民族普及的时间差就更为显著。少数民族人口特征的差异深刻影响着其互联网接触的状况,这种影响引发了不同群体以及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知沟”的出现。与此密切相关,调查验证了云南少数民族在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方面的差异,并证实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少数民族网络使用者网络媒介素养的高低。
3、实证调查证实,网络传播的出现改变了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观念、交往方式和民族身份的自我认同。一方面,网络传播正在深刻影响着云南少数民族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促进了云南少数民族现代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动态建构;另一方面,实证调查结果也表明,是否使用互联网正在影响着少数民族族群成员对本民族文化和异文化的认同水平。
(二)文本与话语分析结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1、如果说,实证调查将研究目标置于作为少数民族文化主体的少数民族网络受众身上,在另一向度,基于文本和话语分析的定性研究则将目光聚焦于少数民族作为自觉的文化传播者的媒介行为之上,以少数民族网站为着眼点和研究对象,关注此种行为的文化意义,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建构的意义。
2、本课题分析了四类少数民族文化网站,认为作为非制度化的多元文化传播方式,网络媒介为以往无法在大众传媒中得到表达或充分表达的群体提供了话语空间。更重要的是,在民族文化认知、情感表达等方面,网络为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提供了激荡的场域。网络展现民族文化知识,推动民族文化研究,为个人提供民族情感表达的舞台。在网络的场域下,少数民族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国家意识形态相互浸润,形成了多层次的民族和国家认同。少数民族网站建构的少数民族文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一的文化,更多可称为一个同构互文的文本,构成商业文化、大众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相互杂糅的语境。研究认为,这就是网络文化模式下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建构的核心特征。
(三)人类学民族志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1、通过对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藏族网络传播进行的定性分析和人类学深描,本研究对网络传播与民族文化建构这一主题进行了细部分析,试图从范式上去理解网络传播、旅游、民族文化建构、重构这些多因素融合的主题。研究认为,网络传播对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建构能力和建构效果主要是通过信息聚合和行为塑造来实现的。信息聚合构筑了一个虚构的“空间和时间”,即所谓的扁平化世界;行为塑造使得人们可以在新的“空间和时间”践行,技术缩小了不同民族的族性差异。
2、民族区域的网络传播实际上存在一个网络传播的“逆三一律”:网络传播的繁荣与一时、一地、一事确证性成反比,网络挑战时间、地域、事件的三一律,与三一律愈近,网络传播效果愈差,反之亦然。网络的时间、地理、事件存在不同于传统传播环境的形态,而结合民族地区,它的形态发生了更为独特的反应,民族成为网络传播的黼黻,它构成传播环境的语体(style)、叙事(narrative)、修辞(rhetoric)和风格(genre)。
3、结合与网络传播共生的旅游实践,本课题进一步探讨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现代建构过程中的这一重要建构程式。
总的来说,本课题将网络媒介及其激发的社会文化变迁置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建构的理论背景下考量,从三个不同的向度——作为媒介使用者的少数民族族群成员及相关社会文化变迁,虚拟世界的真实文化话语建构,民族地区政治博弈、经济发展和现代性变化的过程中网络传播的现代性效能——展开了较为细致和全面的分析。这对认识网络文化与本土民族文化的互动和融通的规则与程式,理解民族意识与文化认同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的变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本课题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和学科发展的前沿,发现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认真分析和研究了网络传播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现状与趋势、冲击与影响、机制与规律,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本课题资料和数据准确和系统,论证严密,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研究报告和一系列阶段性成果,涵盖了对云南少数民族网络使用情况的描述性研究、少数民族网络与民族认同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民间网络传播研究和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体系的宏观观照。本课题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采取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最终形成《调查报告篇》、《理论拓展篇》和《日志访谈篇》,共计20多万字。该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已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CSSCI)、《华中科技大学学报》(CSSCI)、《云南师范大学学报》(CSSCI)等核心期刊、中国网联网、中华传媒网等知名网站发表,有两篇相关论文入选第十六届世界人类学大会,有的论文入选复旦大学“传播与中国: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学术研讨会和中韩国际学术交流对话会,咨询报告被云南省委宣传部舆情信息中心“舆情专报”中宣部舆情信息局和云南省主要党政领导。该研究发现了许多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新华社和云南的相关媒体进行了报道,在学术界、媒体和社会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批准号:07BXW017
项目名称:《网络传播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建构研究》
项目负责人:庄晓东
所在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项目组成员:陈静静、肖 青、周 雷、杜忠锋、李凤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