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青少年民族团结心理与教育研究
最终成果简介
2008年以来,国家对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推进,已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2009年5月,教育部、国家民委组织召开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要求各地要认真归纳总结自1994年试点、2000年正式开展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以来,本地区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既要总结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又要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云南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最具典型性的一个省,是我国民族种类、民族自治地方和特有民族最多的省份,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千万的3个省区之一。1999年教育部、国家民委正式批准将云南列为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试点省份,2006年云南省确立了434所中小学作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示范学校。云南省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取得良好实效,其经验和做法受到教育部、国家民委的多次表扬和推广。但迄今为止,还未见云南省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相关调查报告发表,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对学生的民族团结认知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至今还未见相关的心理学研究报告。为了总结10多年来云南省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有意义的改进意见以供相关部门参考,该课题对2009年6月以前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市、临沧市共六个多民族聚居地区的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
一、 研究内容及对策建议
研究内容由三部分内容构成。
(一)云南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对青少年民族团结认知影响
课题从中国实情出发,将接受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形成民族团结认知视为中国青少年民族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我国的民族社会化,与国外的民族社会化有相同之处,更存在鲜明的不同。①当今中国,人们普遍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格局,中国民族认同的意识是多层次的,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因此,我国的民族社会化不只有单一族群社会化的问题,还存在中华民族社会化问题,这与国外民族社会化只解释单一族群(种族)不同。②国外民族社会化主要强调父母的作用,也有研究指出学校是青少年发展和形成民族认同的主要场所。但由于我国对青少年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民族团结教育,其教育内容是有关民族身份、传统等的认知,有关民族间关系的处理,最终指向中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目标;其心理机制实质上涉及单一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等。我国开展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不仅是对青少年学生在基础层次上的本族属的认同和自尊心、自豪感等的教育,更是在此基础之上的高层次的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等的教育。接受民族团结教育无疑对我国青少年的民族社会化起着重要作用。
该部分由两个子研究组成,试图探讨2009年6月前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对青少年民族团结认知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教育教学建议。在研究中,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情况是指学校在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课程、活动的设置与开展三个方面的情况;民族团结认知主要指青少年对民族团结的内涵及相关知识和理论的认识、理解。一个对民族团结具有内化认知水平的个体对民族团结的认知不仅是解释概念和记忆知识,更是深刻的理解和体验,其具体表现是能举出实例说明概念和知识,或者相反,在一个相关事例中能自动联想或总结民族团结的相关知识和理论。
该课题一方面从显性层面探讨青少年对民族团结的认知水平。其基本假设是,如果被试的民族团结认知达到内化程度,就能举例说明对民族团结问题的理解。被试为云南省某地州的青少年学生共138人。研究工具为开放式问卷。由两个问题组成:“请说一件你认为较好的表现出民族团结的具体事例。”“请说一件你认为有损民族团结的具体事例。”对问卷结果的内容分析表明:仅有15.7%至17.2%的被试举出了具体事例,大多数被试仅是对“民族团结”和“有损民族团结”的含义或做法进行概括性的解释和描述。
另一方面,课题采用问卷调查和故事完成法,考查了31所学校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对2069名中小学生的民族团结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2009年6月以前,云南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开展情况对青少年民族团结认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随着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情况从无到好,在民族团结认知方面处于自发水平的青少年人数比例不断降低,而具有内化水平的人数比例有所上升。大多数青少年还没有达到民族团结认知的内化水平。
该部分研究给民族团结教育提出的建议是:(1)学校设计和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要照顾学生的性别差异,让男女学生都有机会和兴趣参与活动。(2)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仅给学生提供实例,而且要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发掘实例,并学会总结、反思、归纳实例中包含的民族团结信息。这些总结和反思要体现学生的本族认同和自尊,并提升至中华民族认同感。
(二)云南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采取分层取样的办法,对云南省楚雄、红河、大理、德宏、保山、临沧等六个多民族聚居地区的村、乡、市级小学,乡、市初级中学,共90所中小学的校长或相关负责人采取先发放调查问卷,后辅助采用访谈的方法,就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6月以前,云南省大多数小学和少数初级中学在学校的教育目标或计划中设置了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开设了相关课程,探索了多种考核学习结果的方式、方法,并利用乡土资源等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研究建议云南省组织有关专家和学校人员研究现有经验中最值得推广的做法,阐述这些经验的具体操作方法、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等,并将这些宝贵经验出版成册,以便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建议国家教育部门和学校在宣传民族团结教育的社会价值时,也宣传该项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的积极作用,以避免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发生为考试服务的偏向。
(三)六地州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对楚雄州10所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情况好于初级中学。提出县级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针对本辖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细化的、可操作性的民族团结教育行政规章,或者要求所辖中小学制定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施方案,交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后备案,以便进行检查督促落实等建议。
对红河州10所中小学校进行调查发现,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开展比中学好。大多数小学设置有明确的民族团结教学目标,并开设了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具有红河民族特色的教育活动;初级中学没有明确设置民族团结教学目标,没有开设专门的课程,只是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各科教学之中,开展了一定的活动。针对红河州中小学教师对民族团结教育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全、经验不足等现状,提出应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方面的师资培训等建议。
对大理州30所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小学、少数初级中学设置了民族团结教育目标、开设了课程,组织了相关活动。市小学与村小学活动次数多、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且带有许多大理地方特色。建议中小学校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档案。做到每个学年有计划,中期有检查,学期未有总结,活动有文字方案。注意文字图片等档案的保存及过程管理,以保证学校不断总结经验,有效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等。
对德宏州10所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小学和乡镇初级中学均设置了民族团结教育目标,但县市初级中学没有具体用文字表述的民族团结教育目标;小学及乡镇初级中学均开设了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而县市初级中学未开设具体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县市小学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组织次数最多,且活动方式多样。提出各中小学应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校内检查督导及目标考核制度等建议。
对保山市12所少数民族聚居地学校,10所汉族聚居地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少数民族聚居地学校和民族学校在民族团结教育目标设置、课程、活动等方面开展了较多的工作,而汉族聚居地学校基本上缺乏明确而具体的民族团结教育。提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要建立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机制,县级政府统一规划,学校具体实施,分工明确,形成合力,以促进本地民族团结教育的发展等建议。
对临沧市10所中小学调研发现,10%的中小学设置了民族团结教育目标,30%设置了相关课程;80%开展了活动。没有设置目标和课程的最主要原因是学校认为课业负担较重,没有专门人力和时间的保障;部分学校尽管有民族团结教育目标设置和课程,但认为少数民族学生不是太多,没有安排具体的教师完成相关的任务。临沧市有关部门领导和学校教师需要提高对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
课题名称:云南青少年民族团结心理与教育研究
课题负责人:尹可丽
所在单位: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课题组主要成员:尹绍清、尹康平、陈春莲、樊洁、赵科、龙肖毅